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97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70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结论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CSCI)后脱髓鞘病变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DNA结合抑制物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2,Id2)的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CSCI脱髓鞘病变机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SD大鼠CSCI模型,通过锇酸染色检测CSCI后1、3、7d有髓神经纤维变化;运用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Westem blot)检测MBP及Id2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后出现脱髓鞘病变,并随着压迫时间延长,髓鞘逐渐发生水肿、变性、崩解;脊髓损伤后MBP表达下调,其表达趋势与脱髓鞘溃变的严重程度一致;CSCI后,Id2广泛分布于白质,随着压迫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上调.结论 Id2表达上调,并负向调控MBP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使MBP的表达下降,是CSCI后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3.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脊髓内NA能神经元的形态变化.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依赖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大鼠在依赖模型建立后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导戒断症状,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4 h后取脑和脊髓作冰冻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及LC内NA能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正常组LC内DBH阳性细胞数为(98±17),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LC内DBH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20)和(229±27),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平均灰度值无明显差异.慢性吗啡处理后脊髓前角DBH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染色加深,后角和侧角新增加大量阳性神经元,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DBH阳性神经元增加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和戒断引起LC和脊髓内NA能神经元增多,提示NA与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有关,其可能是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35.
水通道蛋白5在大鼠大脑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5(AQP5)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为研究脑组织中水分子的运输和平衡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正常成年Wistar大鼠脑组织中AQP5的分布;运用免疫印迹观察AQP5的表达,并与AQP4在脑组织的分布和表达进行比较。结果:AQP5分布于大脑皮质的软脑膜、脉络丛、血管周围、海马锥体细胞层、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内和大脑纵裂两侧皮质深部,与AQP4分布范围相似;除此以外,AQP5还独自分布于大脑皮质下神经细胞。免疫印迹显示AQP5表达明显弱于AQP4。结论:AQP5在大鼠脑组织中分布广泛,可能协同AQP4在脑组织水运输平衡,脑脊液产生与回流及渗透压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检测慢性脑缺血后水通道蛋白9(AQP9)的表达及其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脑缺血1、3和6月组,每组各20只。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HE染色观察脑组织缺血后形态学,吸光度法检测脑组织乳酸含量,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测定AQP9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脑缺血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明显下降(P0.05),脑含水量无明显变化,慢性脑缺血各组的脑乳酸含量较对照组上调(P0.05);慢性脑缺血组脑组织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凋亡坏死;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脑缺血各组AQP9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AQP9表达上调,可能与缺血后能量底物的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37.
视交叉上核的结构及其在昼夜节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交叉上核,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它调整着哺乳动物一系列生理行为和活动有“昼夜节律生物钟”之称。近期的研究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离体培养、移植试验,电生理技术等方法已开始逐步揭示SCN的功能性结构以及SCN在昼夜节律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白质神经纤维溃变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关系。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运用luxol fast blue(LFB)、TUNEL等方法来检测的白质神经纤维溃变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蛋白Caspase-12表达变化。 结果 脊髓受压后,白质髓鞘化神经纤维出现水肿,排列疏松、髓鞘缺失等退行性溃变;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数目随着脊髓压迫时间逐渐增加(P<0.05); Caspase-12表达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 结论 Caspase-12介导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脊髓压迫性损伤神经纤维溃变。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大鼠在严重烧伤后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含水量(BWC)变化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严重烧伤后血浆AVP含量,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所得数据分别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严重烧伤后各时相点AVP水平和脑含水量不同程度的升高,在烧伤后6h达高峰,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790,P<0.01).结论:血浆AVP水平可反映严重烧伤后脑水肿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Notch-1对嗅成鞘细胞(OEC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为增强OECs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能力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有活性的Notch质粒(NotchICV),无活性的Notch质粒(NotchVK)以及空白质粒转入OECs中,将实验对象分成活性质粒组、非活性质粒组和空白组,通过免疫荧光双标、RT-PCR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OECs中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活性质粒组OECs中BDNF及其mRNA的表达较非活性质粒组和空白组均增高,而非活性质粒组和空白组比较无差异.结论:Notch-1转染OECs后,其BDNF的表达上调,提示Notch-1能增强OECs中BDNF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