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比较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分别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成骨肉瘤Saos2细胞,400 nmol·L-1槲皮素作阳性对照,0.1% DMSO的完全培养基为阴性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3 d各组细胞形态及密度的变化;CCK-8法检测药物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人肝癌Hep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加入不同终浓度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1 d后发现细胞生长出现明显抑制,细胞收缩变圆、裂解,且呈浓度依赖,而人骨肉瘤Saos2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CCK-8法检测显示复叶耳蕨总提物、总黄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关系,复叶耳蕨总提物和复叶耳蕨总黄酮对HepG2作用的IC50分别为76.62,36.75 μg·mL-1,对A549作用的IC50分别是170.13,117.60 μg·mL-1。一定浓度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可引起HepG2细胞凋亡。结论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优于总提取物。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中药发展源流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帅丽华  姜登钊  刘怀  周小娟  潘斌  叶兴文 《天津医药》2016,44(10):1259-1262
目的 研究硫酸阿米卡星与黄连中成分黄连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联合用药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 2013—2014 年间对头孢噻肟耐药的 100 株大肠埃希菌, 筛选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 并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进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黄连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硫酸阿米卡星对产 ESBLs 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 再以 ATCC 25922 为质控菌株, 以棋盘式微量稀释法检测黄连提取物、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与硫酸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对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 并计算联合用药的部分抑菌浓度(FIC)值。 结果 共筛选出 10 株产 ESBLs 耐药大肠埃希菌, 黄连提取物、盐酸小檗碱与硫酸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后对 9 株耐药菌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 而盐酸巴马汀与硫酸阿米卡星联合用药后对全部耐药菌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 结论 盐酸巴马汀或盐酸小檗碱或黄连提取物与硫酸阿米卡星联合用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 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层状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自行降解,将其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具有独特优势。它的二维空间可以对药物分子进行负载,板层结构和组成可调变,表面带正电荷以及多羟基性质使得LDHs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进行改性从而实现多功能化。基于LDHs的多功能纳米材料目前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从LDHs的靶向药物运输、生物成像以及二者联合方面介绍了LDHs纳米材料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分析总结了其生物相容性相关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刘频健  陈静  姜登钊  周英棠 《军事医学》2012,(12):942-945,953
目的探索建立有效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蛋白质组双向电泳体系,为进一步揭示其促进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产酸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培养的B.cereus为材料,比较蛋白质制备超声破壁时间、新型细胞裂解液、pH梯度和不同上样量对B.cereus蛋白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采用15 min超声破壁提取B.cereus总蛋白,选用新型蛋白质裂解,用长24 cm、pH 4~7的IPG胶条,采用80μg上样量进行等电聚焦,于60 V 15 min、120 V 6 h条件下进行SDS-PAGE垂直电泳,可以获得背景清晰、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建立一套用于B.cereus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  相似文献   
20.
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归经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从有效成分体内分布、微量元素体内分布、信号传导水平观察、药效观察等多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对归经中药化学成分与其归经作用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成分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每一种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类别。这些成分是中药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