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代谢综合征(MS)及其不同组分的患病率并比较壮汉族的区别。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3至2005年在广西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糖尿病横断面调查。取其中有完整资料、年龄15岁以上的27240人列入本次MS分析。MS的诊断标准分别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于2004年提出的标准。结果(1)按IDF标准,MS总的粗患病率为13.15%,其中男性为12.41%,女性为14.11%;按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计算标化患病率为7.66%,其中男性为7.26%,女性为8.81%。按照CDS标准,MS总的粗患病率为10.75%,男13.45%,女7.28%;总标化患病率5.9%,男性7.21%,女性4.31%。MS总的患病率、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P〈0.01)。(2)按IDF标准,壮族MS粗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9.91%和6.69%;汉族MS粗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13.71%和7.99%。按CDS标准,壮族MS粗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6.92%和4.48%,汉族MS粗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11.32%和6.14%。MS总标化患病率均为汉族高于壮族(P〈0.01)。(3)在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高血糖五种代谢组分异常中,按IDF标准,总的粗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32.26%,按CDS标准则为高TG28.39%;在27240名调查对象中,65.82%(IDF标准)和56.13%(CDS标准)调查对象至少有一种代谢组分异常。结论广西MS粗患病率按IDF标准和CDS标准分别为13.15%和10.75%,按2000年全国人口标化患病率则分别为7.66%和5.90%。汉族MS患病率高于壮族。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至少有一项代谢组分异常。  相似文献   
42.
43.
广西地区壮、汉族人群apoCⅢ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瑜祯  夏宁  王乃尊  肖常青  谢艳萍 《广西医学》2002,24(12):1921-1923
目的:研究广西壮、汉族人群载脂蛋白CⅢ(apocⅢ)基因多态性,以获得广西壮、汉族人群apocⅢ基因频率分布资料。方法:以apocⅢ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4例汉族人和107例壮族人的apocⅢ基因型。结果:广西壮、汉族人群S1和S2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706比0.772比0.772和0.294比0.228(P>0.05)。结论:广西壮、汉族人群apoⅢ基因多态性无显性差别。  相似文献   
44.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肝动脉造影诊断与栓塞治疗梁立华,陈义雄,吴义忠,刁胜林,周国英,夏宁,刘培光肝海绵状血管瘤以往主要依靠手术治疗[1],随着介入放射治疗的开展,应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2],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对其诊断和应用鱼肝...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皮质氧化应激及PGC-lα mRNA表达变化,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与PGC-lα及线粒体功能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NC)组(n=6)和早期糖尿病肾病(DN)组(n=7)大鼠处理后取肾皮质,用化学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线粒体功能指标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PGC-lα mRNA表达,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NC组比较,早期DN组大鼠肾皮质的MDA量增高,SOD和SDH活性降低(P<0.05);早期DN组大鼠肾皮质的PGC-lα mRNA表达下降。结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皮质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导致的氧化应激与PGC-lα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46.
苗劲蔚  夏宁  徐春玉  段微  吴玉梅  郝霞 《医学综述》2012,(18):3140-3143
目的分析高危子宫内膜癌术后单纯放疗与联合放化疗的疗效及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接受病理分期性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的172例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2例患者3年和5年的疾病特异性生存(DSS)率分别为87.09%和78.17%。联合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DSS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04)。化疗后放疗与单纯放疗的毒性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8)。结论高危子宫内膜癌联合放化疗可明显提高DSS率,减少复发率。联合方式中,化疗后放疗更为安全,可行性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蛋白指纹图谱分析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利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40例LADA患者、33例T1DM患者、35例初诊T2DM患者以及31名正常人的血清蛋白质图谱进行检测,结合Biomarker Patterns Software(BPS)建立诊断模型. 结果 发现5个差异蛋白质峰(3476.27,5071.16,4478.48,5342.69和4097.56),在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差异蛋白质(3476.27,5071.16,4478.48)被用来构建LADA和正常对照组诊断模型,诊断LADA的特异度为90.32%(28/31),灵敏度为95.00%(38/40);2个差异蛋白质(5342.69,4097.56)被用来构建LADA和初诊T2DM的诊断模型,诊断LADA的特异度为91.43%(32/35),灵敏度为92.50%(37/40). 结论 SELDI-TOF-MS技术可快速、准确地诊断出LADA,灵敏度和特异度较GAD-Ab高.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与机体的细胞免疫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高功能Graves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CD8-/IFN-γT(Th1)细胞和CD8-/IL-4+T(Th2)细胞的百分含量。(2)化学发光法检测FT3、FT4、s-TSH,放射免疫法检测TRAb、TGAb、TMAb。(3)应用逐步回归分析,以FT3、FT4、8-TSH为因变量,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Th2细胞百分含量、Th1细胞百分含量、Th1/Th2比值、TRAb、TGAb、TMAb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1)Graves病患者的FT3,s—TSH、TRAb、TGAb、TMAb滴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Graves病患者较正常人群CD4+T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增高;Th2百分含量增高;而CD8+T细胞、Th1细胞及Th1/Th2细胞比值下降(P均〈0.05)。(3)CD4/CD8+T细胞比值、Th1/Th2细胞比值以及TRAb、TGAb、TMAb成为影响FT3、FT4、TSH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Graves病患者机体的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不仅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影响了甲状腺激素功能。CD4+/CD8+T细胞比值、Th1/Th2比值可作为临床治疗的监测高功能Graves病活动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9.
邢飞  江平  夏宁 《河北医药》2010,32(11):1503-1504
银屑病是一种顽固、易复发的皮肤病,目前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上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李冠  夏宁  韩涛  皮勇  潘传桂 《医学综述》2013,19(18):3403-3404
目的 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确定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襄阳市中心医院于2009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收治的经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4500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有不良事件380例,发生率为8.44%.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大;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与变态反应;用药合理情况、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为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范围广、比例高等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应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