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及其配体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 virus entry mediator,HVEM)在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小鼠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探讨共抑制信号BTLA-HVEM是否参与了CD4+T细胞介导的HSK免疫病理反应.方法 将106 PFU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KOS毒株接种于BALB/c鼠的角膜上建立HSK动物模型,分别于角膜接种病毒前(0 d),接种病毒后的第3、7、10、14、21天,用毛细管取小鼠的左眼眼眶静脉窦血1 mL,分离淋巴细胞,行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4+ BTLA+T细胞和CD3+ CD4+ HVEM+T细胞阳性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TLA蛋白及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BALB/c鼠的角膜接种HSV-1后的1~5d,角膜擦拭液中均检测出HSV-1复制,表明小鼠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显示:角膜接种HSV-1后第3天,所有小鼠均患了急性上皮性角膜炎,并于感染后1周内痊愈,自病毒接种后第8天起,小鼠出现角膜基质炎的改变,表现为角膜基质呈灰白色混浊,角膜基质混浊于病毒接种后的第10天达到高峰,持续至第14天后逐渐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BTLA+T细胞和CD3+ CD4+ HVEM+T细胞的阳性率,在角膜接种病毒前(0 d)分别为(3.15±0.60)%和(9.84±1.06)%,在角膜接种病毒后第10天(HSK疾病程度最严重时)分别增加到(20.47±3.15)%和(45.18±3.90)%(与0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HSK小鼠角膜组织中BTLA和HVEM的蛋白表达结果一致:HSK临床表现最严重时,即病毒接种后第10天时,BTLA蛋白和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表达最强,主要表达于角膜基质层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上,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也有表达.结论 在HSK小鼠模型中,BTLA及其配体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强,共抑制信号BTLA-HVEM参与了CD4+T细胞介导的HSK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效果较好的小鼠角膜石蜡切片制作方法。方法 取30只BALB/C小鼠取出眼球后,A组20只眼球,用固定液1(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10mL、体积分数95%乙醇85mL、冰醋酸5mL混合)固定;B组20只眼球,用固定液2(多聚甲醛4g,加入0.1mol.L-1磷酸缓冲液80mL,加热至60℃左右,持续搅拌,使粉末完全溶解,加少许1mol.L-1NaOH澄清。待冷却后,加冰醋酸5mL、丙酮10mL,用0.1mol.L-1磷酸缓冲液补足至100mL)固定;C组20只眼球,用固定液3(无水乙醇60mL、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10mL、冰醋酸10mL、氯仿20mL混匀)固定。所有眼球标本固定2h后,显微镜下去除巩膜、虹膜、晶状体,完整保留角膜。固定24h后,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其差异。结果 大体观察:A组部分角膜皱缩变形;B组、C组角膜外形均无明显变化,无皱缩和凹陷变形,能保持原有的形态。HE染色示A组标本染色鲜明,角膜各层结构清楚,但是角膜基质层出现明显脱水现象;B组标本未见明显脱水现象,但角膜结构过度压缩,出现明显的脱片现象;C组标本可观察到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结构改变,未见脱片及基质层脱水现象,角膜各层组织结构清晰无裂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组均显示HVEM阳性,但C组标本染色效果优于A组、B组,且脱片程度低,固定液3适用于角膜组织的固定。结论 固定液3固定角膜组织,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固定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虹膜定位技术主动校正LASIK术中眼球旋转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及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将114例(228眼)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IR-LASIK组患者60例(120眼)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lK(iris ocalization 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IR-LASIK);LASIK组患者54例(108眼)采用常规LASIK.记录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虹膜定位技术于术中主动校正眼球旋转的角度,比较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均优于LASIK组,裸眼视力在1.0以上的眼教:IR-LASIK组分别为100眼、108眼、108眼、107眼,LASIK组分别为78眼、79眼、77眼、75眼,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残余散光度数分别为(-0.75±0.61)D、(-0.69±0.44)D、(-0.61±0.38)D、(-0.59±0.49)D,均明显小于LASIK组(-0.99±0.57)D、(-0.87±0.67)D、(-0.83±0.61)D、(-0.81±0.68)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612±0.061、0.598±0.054、0.540±0.051、0.512±0.037,均明显小于LASIK组的0.836±0.056、0.801±0.076、0.706±0.062、0.679±0.07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R-LASIK组术中眼球旋转:≤6°的旋转占78.4%,>6°的占21.6%;右眼平均旋转度数为4.60°±3.04°,左眼平均旋转度数为3.25°±2.49°,双眼均以外旋为主,且双眼旋转度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LASIK能主动校正术中眼球的旋转,使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和高阶像差均比常规LASIK术后小.  相似文献   
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近几年不断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可以快速无创地得到高分辨率的眼底视网膜成像,并可以得到眼底血管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量化值,为研究近视疾病早期的眼底病变提供极大帮助。现回顾OCTA的发展史,详细介绍并总结OCTA测量近视人群眼底视网膜血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及辅助病理性近视诊断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IL-17在小鼠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将1.0×106空斑单位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KOS毒株接种于BALB/c鼠的角膜上,建立HSK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在角膜中的表达。分别取正常小鼠及接种病毒后的第1~3,7,10,14,21,28d,用毛细管取小鼠的左眼眼眶静脉窦血1mL,分离淋巴细胞,行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17阳性的CD4+T细胞的表达。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变化,检查角膜的组织学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中,角膜和外周血均有IL-17表达。实验组角膜基质内炎性细胞、角膜混浊程度非常严重。IL-17的表达与HSK小鼠炎症表现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0.609,P<0.01)。结论:IL-17在HSK小鼠模型中呈高表达,且IL-17在HSK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只眼,按手术方式将分成两组:飞秒激光制作角膜板层瓣组(FS-LASIK)30只眼和机械角膜刀制作角膜板层瓣组(常规LASIK)30只眼,其中FS-LASIK组平均年龄(25.7±4.8)岁,常规LASIK组(24.1±4.4)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FS-LASIK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半导体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绝对期青光眼患者158例163只眼,应用810nm半导体激光的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采取卧位、积极  相似文献   
18.
19.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行矫正术,对比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分析各种因素对其建立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获得立体视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当患儿戴全矫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视。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戴镜矫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2 mm与4 mm切口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患者术后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接受SMILE手术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患者34例(68眼),按手术中切口大小分成2 mm切口组(44眼)和4 mm切口组(24眼)。分别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总高阶像差(HOAs)、球差(Z4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角膜前表面散光、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和形状因子(SF)等。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之间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差异。结果2组之间各个时间点的UCVA、BCVA和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4 mm切口组的Z3-1较2 mm切口组大(t=-2.031,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4 mm切口组的角膜前表面散光较2 mm切口组高(t=-2.126、-2.108,P<0.05);术后1周和1个月时,4 mm切口组的CIM较2 mm切口组大(t=-2.360、-2.395,P<0.05)。结论在角膜前表面散光、Z3-1和CIM方面,2 mm切口的SMILE比4 mm切口的SMILE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