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索中国人群胆固醇24S-羟化酶(CYP46)基因第二内含子T/C多态性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晚发性AD)的相关性及其与apoEε4共同对晚发性A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99例散发性晚发性AD患者(≥65岁)和113例健康对照者CYP46基因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观察其多态性分布,然后进行Odd Ratio分析和率值的显著性检测。结果(1)CYP46基因的3种基因型和2个等位基因频率在case-contro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多态性与晚发性AD有显著性关联(P<0.01);(2)在apoEε4携带者和非携带者中,CYP46基因T等位基因与晚发性AD有显著性关联(P<0.01);(3)Odd Ratio分析,携带CYP46基因TT基因型者患晚发性AD的风险值为2.40,携带apoEε4者为1.62,而同时携带两风险基因时,晚发性AD风险值最高为12.94。结论CYP46基因C/T多态性与中国人晚发性AD发病相关,同时携带有apoEε4和CYP46基因TT基因型,有发生晚发性AD的最高风险,提示apoEε4和CYP46基因在晚发性AD发病机制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电针激活AMPKα通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能机制。 方法 随机挑选10只SD大鼠纳入正常组,余大鼠采用夹尾刺激法配合不规则饮食构建F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大鼠。电针组大鼠连续给予10 d电针刺激;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不给予电针等特殊干预。观察各组大鼠日常表现,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组织中p-AMPKα、p-TSC2及Rheb蛋白表达,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mTOR mRNA表达。 结果 Western blot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p-AMPKα、p-TS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he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p-AMPKα、p-TSC2表达显著升高(P<0.05),Rhe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T-PCR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mTOR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TOR 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 结论 电针能激活AMPKα通路,上调该通路相关蛋白p-TSC2表达,降低Rheb蛋白表达,从而下调mTOR基因转录,达到治疗FD目的。  相似文献   
53.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种虚拟环境,并借助多种专用输入输出设备,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直接交互的信息技术。简要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对虚拟现实技术在骨科教学与下术培训、骨科手术、假体设计、功能康复锻炼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骨外科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4.
针对中国数字人的断面切片图像,建立肩部骨骼肌肉包括皮肤的三维模型。按照图像数据集的获取与配准、预处理、三维重构的流程。采用基于拐点的精度可调的轮廓拼接三维重构算法,通过轮廓比对找出相对正确的匹配关系,对中国数字人肩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几何保存。结果获得了肩部骨骼和肌肉包括皮肤的结构的重建,并可以进行任意角度观察,可以调整任意某结构的透明度,清楚显示肩部骨骼肌肉等三维位置关系。结果提示,基于轮廓拼接算法的三维模型在结构上与原真实标本误差小,为进一步的人体个体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基于影像的人体铸型标本三维计算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开展基于影像的人体铸型标本的三维计算机建模研究。方法采集小腿铸型标本(有骨和动脉结构)以及肺铸型标本(有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结构)各1件,将小腿铸型标本与肺铸型标本进行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3.01(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自带的阈值设定(Threshold)、图像编辑(Edit)、区域增长(Region growth)等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3D calculation)重建人体小腿铸型标本及肺铸型标本的三维模型。结果获得小腿铸型标本CT图像共获得1310层图像,层厚为0.2mm,肺铸型标本CT图像共获得674层图像,层厚为0.4mm。经过三维重建可获得小腿铸型标本和肺铸型标本的三维模型,与原始的铸型标本相比,三维重建模型可清楚直观地再现小腿铸型标本及肺铸型标本的三维形态,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结论对人体铸型标本开展图像三维重建研究,将使人体铸型标本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可为进一步进行快速成型制造及相关数字医学研究奠定基础,并将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6.
"虚拟中国人Ⅰ号"铣削前尸体材料的预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保证“虚拟中国人”(VirtualChineseHuman ,VCH)数据集的质量 ,提高数据集中血管显示的对比度。方法 :利用发泡剂将尸体有效地固定 ;对新鲜尸体行CT扫描间隔为 1mm、MRI扫描间隔为 2mm ;进行全身血管灌注。结果 :采集得到清晰的CT图像 172 0幅、MRI图像 780幅 ,分别向头部灌注约2 0 0ml ,向心灌注 2 5 0 0ml填充剂。结论 :“虚拟中国人Ⅰ号”在CT、MRI图像质量方面优于VHP(VisibleHu manProject ,) ,预处理为铣削、组织切片的图像采集及将来的血管显示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7.
中国数字人女婴1号数据集构建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构建中国数字人女婴 0 .1mm间距断层图像数据集。方法 :足月宫内窒息新鲜女婴材料 ,经脐动脉红色灌注、低温冷冻定型、专用包埋模具倒立包埋、一次装夹连续等间距铣削、数码相机采集数据并构建数据集。结果 :共获得分辨率为 42 5 6× 2 848象素的断层数据 42 65个 ,构建成总数据量为5 3 .3 1G的RAW格式原始数据集和总数据量为 14 8.0 0G的解压缩TIF格式数据集各一套以及多套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JPG格式数据集。结论 :中国数字人女婴 1号数据集组织边界清晰、色泽逼真 ,是第一套采用微创灌注技术和未经防腐处理的 0 .1mm分辨率的新鲜标本数据集。  相似文献   
58.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探索人体经穴的解剖学构成和针灸疗法的机制。方法 在男、女图像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构建了人体全身筋膜结缔组织的网状结构支架,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根据筋膜所处的解剖学部位可分为5类:1.真皮的网状层和乳头层致密结缔组织;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3.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4.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5.内脏器官门及被膜疏松结缔组织。将构建的筋膜与中医针灸的刺激部位进行比较,数字人研究结果显示,中医针灸治疗的解剖学基础可能是分布于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结论 人体可能存在由结缔组织筋膜构成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自体监控系统。该系统可能是针灸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9.
“虚拟中国人I号”的动脉灌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在"虚拟中国人Ⅰ号"建模前对其动脉进行灌注填充,使其能与静脉区分.方法一侧颈总动脉双向插管,按40~45 ml/kg体重的灌注量,以4.0×104 Pa的灌注压力,灌注红色填充剂.结果共灌入填充剂2700 ml.结论为"虚拟中国人I号"赋加了动脉显示特色.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