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造血干细胞低温保存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造血于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效率及冻存HS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5例骨髓造血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以10%二甲基亚砜加10%自体血浆为冷冻保护剂,采用程控降温液氮保存。21例外周血于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采用CP1(cryopreservativesl)加4%人血白蛋白为冷冻保护剂,非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或低温冰箱保存。检测复温后单个核细胞(MNC)回收率、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回收率、台盼蓝拒染率(TBR),并行细菌学培养,移植后观察输注反应及植入情况。结果BMSC冻存时间为1~3个月,中位时间1个月。复温后MNC回收率为(97.74±0.85)%,TBR为(96.74±0.91)%,CFU—GM回收率为(72.04±1.87)%。PBSC冻存时间为1~20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复温后MNC回收率为(97.75±1.34)%,TBR为(96.28±2.16)%。复温后46份标本细菌学培养均为阴性。实施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BMSCT)2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79±0.9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的时间为(12.88±0.95)d。实施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21例,ANC〉0.5×10^9/L的时间为(10±1.14)d,PLT〉20×10^9/L的时间为(12.04±2.13)d。两组间MNC回收率和TBR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APBSCT组ANC〉0.5×10^9/L的时间早于ABMSC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PLT〉20×10^9/L的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出院前所有患者复查骨髓均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BMSC输注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PBSC输注。结论采用联合冷冻保护剂、非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或低温冰箱保存来冻存HSC是切实可靠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建议今后冻存BMSC前应去除红细胞。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安全性和CD34+细胞分选纯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例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1例多发性硬化,予行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然后采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将其用保养液配置冻存于-80℃冰箱.采用非清髓内去除T的预处理方案,即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抗胸腺球蛋白(ATG)或CTX+ATG或CTX+马法兰+ATG,于第0天回输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结果 儿童能够耐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无动员相关死亡,动员后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5×108/kg和7.92×106/kg,纯化后的白体外周血CD34+和CD3+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8×106/kg和0.71×105/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1d和+15 d.结论 经CTX联合G-CSF方案可动员出足量的外周血干细胞,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获得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进展恶化,患儿能耐受动员方案,采集过程顺利安全;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的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纯度高,移植后造血恢复;采用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移植治疗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4.
尼曼-匹克病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病,发病率虽低,但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预防误诊,尽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与生活能力。本文对NPD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持久稳定的造血嵌合体模型.方法:将预处理后的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形成特异性耐受的嵌合体SD大鼠.30d岳,再将此嵌合体大鼠的骨髓反向移植给致死性照射后的BALB/c小鼠,监测小鼠的存活率,移植后30d做皮片移植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小鼠嵌合率的变化.结果:嵌合体模型小鼠仅有轻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生存期明显延长,移植后嵌合率较稳定,移植皮片存活期延长,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输入嵌合体骨髓的方法可建立稳定持久的大鼠→小鼠嵌合体模型.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脐血移植(CBT)治疗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植入率、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生存情况。方法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儿19例,其中无关供者16例,同胞供者3例。脐血与患儿HLA6个位点全相合6例,1个位点错配10例,2个位点错配3例。移植时疾病状态,高危10例,标危9例。预处理主要采用Bu/Cy或Cy/TBI方案,同时应用抗胸腺球蛋白(ATG)。GVHD预防主要采用环孢菌素A(CsA)、骁悉(MMF)及甲基泼尼松龙(MP)三联方案,3例同胞供者移植则单用CsA预防GVHD。移植脐血的细胞数量是,有核细胞(TNC)5.96×107/kg(2.57~12.20),CD34+细胞2.20×105/kg(0.31~5.80)。结果18例成功重建粒系造血,中位重建时间17(11~35)天;15例血小板植入,中位重建时间38(25~112)天。发生急性GVHD9例,其中Ⅰ度~Ⅱ度7例,Ⅲ度~Ⅳ度aGVHD2例;慢性GVHD3例。移植后随访4~86个月,复发3例,死亡8例,其中移植相关死亡6例,移植相关死亡率(TRM)31.6%。因CMV感染导致间质性肺炎死亡4例,占移植相关死亡的66.7%(4/6)。2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62.54%(±11.24%)、44.53%(±12.22%);标危移植组与高危移植组病人2年OS分别为88.89%(±10.48%)、40.00%(±15.49%)。结论本组儿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脐血移植的植入率、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生存情况与国外文献报道相似,移植时疾病状态为标危时治疗效果较好,CMV感染所致间质性肺炎是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脐血已逐渐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干细胞来源.尽管移植后感染相关病死率稍高,但由于脐血容易获得、 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低等优点,脐血移植患者的存活率与其他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脐血移植技术的不断改善也给患者带来了较好的疗效,脐血的临床应用为多种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就近年来脐血... 相似文献
38.
IL-11在大鼠→小鼠异种骨髓移植中对急性GVHD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接受致死剂量全身照射的BALB/c小鼠静脉注射SD大鼠骨髓细胞4×107和脾细胞4×107/只。处理组从移植前2d~后7d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IL-11,监测存活率及GVHD的发病率,检测受鼠血清TNF-α、IFN-γ与IL-4水平,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检测脾细胞的增殖状况及TNF-α、IFN-γ与IL-4产量。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L-11处理组GVHD发病高峰期后移,程度减轻,生存期明显延长。IL-11处理组的脾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加入外源性IL-11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处理组淋巴细胞的IL-4产量是对照组的3倍,而IFN-γ与TNF-α产量下降,血清浓度测定的结果与体外培养的结果相符。结果证实在大鼠→小鼠异种骨髓移植中短期给予IL-11能有效地减轻致死性GVHD。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恶性或非恶性疾病后患儿的常见死亡原因.方法 对本院采用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8例儿童恶性疾病或非恶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24例恶性疾病和4例非恶性疾病.3例行同胞脐血干细胞移植,25例行异基因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HLA高分辨全相合、5个位点相合各10例,4个位点相合5例,3个位点相合3例.预处理均采用清髓性方案,7例ALL采用全身放疗/环磷酰胺/抗胸腺Ig,余21例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Ig.于0 d回输脐血有核细胞中位数为8.51(4.27~12.2)×107/kg,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1.81(1.27~2.31)×105/kg.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采用环孢素和小剂量甲泼尼龙,其中3例另加霉酚酸酯,1例加CD20单抗. 随访4~86个月.结果 28例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或非恶性疾病儿童,存活16例(57.1%),死亡12例(42.9%).死于感染7例(25.0%),其中间质性肺炎、真菌感染性肺炎各3例,病毒性肺炎1例;死于复发3例(10.7%);死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7.1%).结论 儿童恶性疾病的原发病复发是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感染是儿童恶性疾病和非恶性疾病行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另一常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及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性质及其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调节能力。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16例ITP患儿和8例正常成人BMMSCs至5-6代,用酶消化法从10例健康胎儿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UC-MSCs至5-6代。在培养过程中观察三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形态,进行细胞表面分子及成脂成骨分化鉴定并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三种MSCs的增殖能力。将上述三种MSCs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处理后与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刺激的PBMC按不同比例(1∶40,3∶40,9∶40)混合培养3 d,收集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IFN-γ的含量。结果三种MSCs有相似的细胞形态,UC-MSCs增殖速度最快,正常成人BMMSCs次之,ITP患儿BMMSCs最慢;三种MSCs有相似的分化能力。三种来源MSCs与PBMC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随着MSCs比例的增加,PBMC分泌IL-10增加,在ITP患儿BMMSCs组中不同比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正常人BMMSCs、UC-MSCs组中不同比例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随着MSCs比例的增加,PBMC分泌的IFN-γ减少,在ITP患儿及正常人BMMSCs组中不同比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UC-MSCs组中不同比例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相同共培养比例条件下,三种MSCs刺激PBMC分泌IL-10和IFN-γ的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ITP患儿BMMSCs较其他两种来源的MSCs增殖速度慢,说明其体外增殖存在缺陷。但ITP患儿BMMSCs与其他两种来源MSCs对PBMC分泌IL-10、IFN-γ的调节具有相同的特点,即促进IL-10分泌,抑制IFN-γ分泌,均呈剂量依赖性,即三种细胞调节PBMC分泌IL-10及IFN-γ能力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