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4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纳米光触媒喷涂材料对医院室内空气消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光触媒喷涂材料在紫外线协同下对医院室内空气消毒的效果。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采样对病房喷涂光触媒材料对室内空气除菌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单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能使病房内空气中自然菌数由652 cfu/m3下降到222 cfu/m3;紫外线灯关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平均菌数逐渐回升。全面喷涂和部分喷涂纳米光触媒材料的病房在紫外线照射前空气中自然菌数分别为837 cfu/m3和940 cfu/m3;在启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病房空气中自然菌数下降到85 cfu/m3和138 cfu/m3;在停止紫外线照射之后,随着时间延长,空气中菌数逐渐回升。结论病房内表面喷涂纳米光触媒材料在紫外线照射30 min,其除菌效果略高于单独紫外线照射,但停止照射后细菌数很快回升,并不能维持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82.
高压氧对鼠脑创伤后基因mdm2、bcl-2、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建立中度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创伤后高压氧治疗对大鼠基因mdm2、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探讨高压氧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高压氧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脑损伤组,高压氧治疗组)。各组大鼠均于致伤后48h,取挫伤灶周边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基因mdm2、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高压氧治疗组基因bcl-2的表达强于损伤组(P〈0.05)。而基因mdm2、bax在两组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高压氧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肌损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否导致心肌损伤。方法 总结125例临床资料完整而没有心肺基础疾病的SARS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对SARS患者在发热期和恢复期的心电图(ECG)变化以及心脏组织病理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ARS患者血清AST活性在病程第1、2周开始升高,但升幅不大,且在病程第4至8周时很快恢复正常。发热期的血清CK活性明显升高,退热后1周内即可恢复正常。SARS患者血清LDH活性升高与肺损害呈明显相关。有16.8%患者心电图有一过性改变。心肌病理组织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SARS患者AST,CK和LDH呈一过性的增高,但并非源自心肌组织。除非到了终末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SARS病毒导致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84.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参照1993年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修订的诊断标准选择69例AIDS合并PCP患者,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血气分析,同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和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结果 69例患者均属AIDS晚期.发热69例,占100.0%,咳嗽67例.占97.1%,呼吸困难64例,占92.8%,42例可闻及肺部哕音,占60.9%.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1×106~88×106/L,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10.7 kPa,1 kPa=7.5 mm Hg)52例,占75.4%,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61例,占88.4%.胸部影像学以双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与弥漫磨砂玻璃样改变最常见,各占46.4%与29.0%.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35例经支气管镜肺活组织检查(TBB)找到肺孢子菌.全部患者均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治疗,重症患者中33例辅以糖皮质激素,27例接受机械辅助通气.治愈、好转50例,死亡11例,自动出院8例.结论 当AIDS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低氧血症、LDH增高及CD4+T淋巴细胞<100×106/L时,结合胸部影像间质性肺炎或磨砂玻璃样改变,临床需考虑PCP;病原学诊断困难,但TBB肺孢子菌检出率高;治疗首选SMZ-TMP,重症病例辅以糖皮质激素和机械辅助通气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在 2 0 0 3年 2~ 5月 ,有 2 8例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者 /艾滋病 (AIDS)病人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人同时住在一个隔离病区 ,却无人受到感染。查明其原因 ,可能对探讨SARS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有帮助。方法 对SARS流行期间住院的HIV感染者 /AIDS病人的病情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 8例住院HIV感染者 /AIDS病人 (CD4<2 0 0 /mm3 的占 88 5 % )与SARS病人有近距离接触 ,却无一人受感染。 9例AIDS病人漱口液SARS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阴性。 4 2 3%使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AART) ,89 3%使用抗生素治疗。结论  2 8例HIV感染者 /AIDS病人近距离接触SARS病人后不受感染 ,似乎与抗HIV药物、抗生素使用无明显关系 ,可能与免疫状况或病毒间互相干扰有关。细胞免疫损伤是否是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6.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其致病性与自身毒力因子、致病基因及宿主免疫等有关。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技术不断运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致病性研究中。此文就目前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7.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4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41例(100%),消瘦41例(100%),贫血38例(92·7%),皮疹30例(73·2%),咳嗽25例(60·9%),淋巴结肿大22例(53·7%);41例患者中,39例外周血CD4 <50×106/L,1例CD4 105×106/L,1例CD4 86×106/L;所有病例血液中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24例骨髓、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纤支镜活检组织、5例死亡病例多个病理组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等治疗,治愈30例,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二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贫血、皮疹、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CD4 计数小于50×106/L的患者,二性霉素B可作为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8.
由于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相似,HIV合并HCV感染相当常见.HAART虽然改善了患者的寿命和预后,但在HIV合并HCV感染者中长期的用药会使得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加,不仅导致治疗费用支出增多,还妨碍了对HIV的长期抑制作用.目前对于HIV合并HCV感染者HAART过程中肝损害的机制了解不多,此文对可能的损害因素,包括HIV/HCV合并感染的双重影响、HAART引起的免疫重建、抗病毒药物的肝毒性、肝脏相关的超敏反应、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及酒精暴露等进行综述.合理有效的HAART和抗HCV治疗,可减缓HAART过程中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较多,我院采用肌间沟入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并辅以丙泊酚镇静,取得满意效果。现将2006年2月~2009年6月在上肢手术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辅以丙?白酚镇静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病例] 男,37岁,体重56 kg.患强直性脊柱炎20年.因胆囊息肉入院拟行电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查体:脊柱呈强直位,前屈及侧屈受限,胸椎棘突间隙清楚,颈部活动受限,活动度约30°.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心电图检查及摄X线胸片未见异常.考虑全身麻醉行气管内插管较困难,试行持续硬膜外阻滞,经胸9-10正中入路行硬膜外间隙穿刺,穿刺顺利,向头侧置管顺畅,注入2%利多卡因4 mL+6 mL,针刺法测得阻滞平面为胸4~腰2,手术顺利,历时20 min,术中麻醉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