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1 应试教育 (TestOrientededucation)是一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 ,它的优点是 :效率高 ,把前人长时间积累的知识用较短时间传授给学生 ;可控性强 ,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材等对讲授进行调整 ,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简便易行 ,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它的弊端是 :讲授内容多 ,学生进行思维少 ;讲授时间多 ,学生自学少 ;单一讲授多 ,辅以其他的教学手段少 ;教师包办多 ,学生主动少 ,从而导致“着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着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2 素质教育 (Qua…  相似文献   
72.
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烧伤创面愈合后1-3个月成对且情况相似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共40处,随机分组,试验组用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对照组仅用疤痕平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后1、3、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1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5%(P<0.05),3个月时的显效率分别为80%、40%(P<0.01)。结论:皮肤针对增生性瘢痕有一定治疗价值;皮肤针联合疤痕平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单用疤痕平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3.
正常皮肤和新生疤痕组织表达角蛋白19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新生疤痕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分布、增殖分化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与皮肤创伤修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有Ⅲ度烧伤创面的成人患者8例,在获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后用手术尖刀分别切取正常皮肤、肉芽中的皮丁及新生疤痕组织(创面愈合后2个月内的疤痕)各一块,约2cm×1cm×0.5cm大小,应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法,以小鼠抗人角蛋白19型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表皮干细胞的分布、增殖分化特征。结果:肉芽中的皮丁组织内有散在分布的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新生疤痕组织中的表皮基底层有多层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在再生表皮的中部,即位于基底细胞层与角质细胞层之间有大量的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且分布广泛,而正常皮肤只有表皮基底层和附件有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结论:新生疤痕组织中表皮再生仍很活跃,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塑期,如果能够结合抑制疤痕增生的最有效治疗,这种新生疤痕组织有可能转变成正常皮肤。  相似文献   
74.
中药对特重度烧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特重度烧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理作用。方法:用5种中药配制成的合剂治疗特重度烧伤患者,并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以判定其疗效。结果:中药喂服治疗组CD3、CD4、CD4/CD8值降低程度轻,回升早,恢复快,CD8增高程度小,恢复快。结论:中药合剂对特重度烧伤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明显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旨在通过三轮德尔菲法,确定儿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议指南中需纳入的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方法:通过前期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指南指导委员会草拟了27个临床问题和12个结局指标。专家组在会上对其进行重要性评分,同时可进行补充。采用5分制对临床问题"是否有必要在指南中形成推荐意见"进行评分,1至5分重要性递增;采用9分制对结局指标进行评分,1至9分重要性递增。第一轮在会前采用网络投票形式进行,根据一定的共识规则,共识程度低的问题和指标将进入第二、三轮;第二轮在会中采用纸质问卷进行,投票分数在四分位数外和第一轮补充问题的专家填写意见说明;第三轮在会中采用网络投票形式进行,专家根据第二轮匿名反馈结果,对未形成共识和补充的问题与指标进行重新评分。统计分析专家组的基本信息和调查结果,并计算积极系数和协调系数。结果:共24位专家参与调查,专家组的遴选体现了多学科合作性、地域性和权威性。共有22个临床问题(包括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护理和特殊人群用药)在指南中必须形成推荐意见或说明,5个临床问题需根据证据质量和专家共识决定是否形成推荐意见,形成7个关键结局和5个重要结局。第一轮与第三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且协调系数经第二轮匿名反馈后有所改善,专家的意见逐渐趋近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三轮德尔菲法问卷形成了儿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议指南的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为后续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和制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6.
目的:总结《儿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议指南》推荐意见外审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以进一步修订推荐意见,为快速建议指南的外审提供方法学支持和实践经验。方法:对外审单位的临床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等专家和患者家属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对第二届福棠儿童医学发展论坛的高级职称参会专家进行纸质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对指南形成的18条推荐意见的评估,包括赞同程度、表述清晰程度、临床可行程度和主观意见4个部分。指南制订小组根据一定的修订规则,讨论外审反馈意见,于定稿会对推荐意见进行修订。结果:共有86名外审专家和2名患者家属参与了指南外审,收到有效反馈4 762条,所有推荐意见的"赞同"、"清晰"或"可行"率均不小于80.0%,总体赞同程度为92.8%,总体表述清晰程度为96.3%,总体临床可行程度为92.7%,共收到78条主观建议。指南制订小组通过讨论,修订了4条推荐意见的表述,修改了1条推荐意见的主体内容,规范了措辞,未删减推荐意见,最终形成了18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对指南推荐意见外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完成了推荐意见的进一步修订,并为快速建议指南的外审提供了方法学支持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7.
目的:介绍用三轮德尔菲法形成《儿科阿奇霉素注射使用的快速建议指南》的推荐意见的方法与流程,以期为指南的制订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秘书组将27个临床问题形成的24条草拟的推荐意见的证据情况汇总后,在推荐意见形成会上呈现给专家组,专家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证据质量、患者(及家属)意愿和价值观及经济学分析并权衡利弊后,通过三轮德尔菲法和GRADE网格法打分,根据共识规则形成指南推荐意见,该过程通过积极系数和协调系数进行质量控制,最终结果交由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结果:共15位专家参与打分,第一轮有16条推荐意见达成共识,第二轮收到23条匿名反馈意见,第三轮有2条达成共识,4条不在本指南中形成推荐,2条进行合并,最终共形成18条推荐意见(9条强推荐,9条弱推荐),共识率达75%,积极系数均为100%,各推荐意见协调系数差异较大,最小为0,最大为50.44%。结论:本文详细介绍和总结了用三轮德尔菲法形成指南推荐意见的方法与流程,为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究免疫学指标、炎性因子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卵巢癌13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2年内是否发生死亡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和预后良好组102例.收集2组入院时临床资料.测定2组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6(IL-6)、...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全容积成像技术在评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 例KD 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33 例、冠状动脉病变40 例)与35 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M 型超声及RT-3DE 全容积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和节段的速度-时间曲线,比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正常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 常规M 型超声测量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组LEVF 低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对照组(PP>0.05)。RT-3DE 测量的LEVF 3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PP结论 应用RT-3DE 全容积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KD 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此技术可为临床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局部功能及心室协调性提供一种可行且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0.
大黄对待重烧伤后消化道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对特重烧伤后消化道出血有无防治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特重烧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与大黄治疗组(R组) 进行对比观察病人的食欲情况,观察患者大使隐血试验(OB)结果,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上腹痛,观察创面愈合快慢,最后计算病人治愈率。结果:R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R组食欲差病人仅1例,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R组创面痊愈平均天数明显小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黄对防治特重烧伤后消化道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有显著疗效,提示了大黄在治疗严重烧伤病人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