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2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7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析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内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长期卧床,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器官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有一定影响。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肿瘤大小,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糖尿病为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肿瘤直径〉5cm、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和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应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建模和模拟,比较联合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中,经额和经眶颧方向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 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尸体头颅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构建颅中窝海绵窦的手术解剖模型.通过选取骨性标识点连线勾绘空间框架,分别模拟经额和经眶颧方向暴露海绵窦,测量比较框架内距离、面积和体积等数据.结果 开颅骨窗三角和海绵窦术野三角之间的距离、到达海绵窦术野三角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体积比较结果为:经额方向>经眶颧方向;开颅骨窗三角面积、海绵窦术野三角面积、操作空间中暴露颅神经体积、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磨除前床突体积和暴露颅神经体积比较结果为:经眶颧方向>经额方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眶颧方向到达海绵窦前的操作空间中无需磨除前床突,不经过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暴露颈内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 联合入路中经额方向在显露海绵窦位于颈内动脉内侧的病变具有优势,而利用经眶颧方向能更有效地显露颈内动脉外侧的病变. 相似文献
13.
脑性下肢轻截瘫可见于矢状窦旁或镰旁脑膜瘤、额顶部中线凹陷性骨折,双侧腔隙性缺血,尤其是旁中央区双侧血管瘤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单瘫、轻偏瘫或偏瘫较多见,盖因脑出血或缺血造成锥体束损伤所致,突发截瘫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一个症状,文献中罕见报道。作者收治一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突发截瘫为首发症状者。患者男性,58岁,主诉颈后上部痛,突然出现双腿无力,12~36小时发展为截瘫,2天后收入院。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意外乃临床常见病,其发病后导致的脑水肿如不及时清除,可因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而死亡,故消除脑水肿,降低颅高压刻不容缓.其措施有:①高渗脱水剂;②利尿剂;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其它(如白蛋白、抑肽酶).高渗脱水剂有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高渗盐水等,其中以甘露醇脱水作用快,作用较强最常用.其作用机制如下:①增加血脑及血脑脊液问渗透压;②使脑血管收缩,血容量减少,颅内压下降;③降低血液粘稠度;④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增强利尿作用;⑤清除自由基,阻断链锁反应.因自由基可引起并加重脑水肿及缺血性脑损伤,甘露醇特别对毒性最强的羟自由基(OH-)消除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重度结核性脑积水(TBH)的时机和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重度TBH患者17例,其中Vellore分级Ⅱ级1例,Ⅲ级13例,Ⅳ级3例;VPS前均进行脑室外引流术(EVD)。结果EVD后,所有患者脑脊液糖含量、白细胞数等指标明显降低(P〈0.05),而蛋白质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VPS后患者意识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VPS后1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4例(术前均为VelloreⅢ级者),4分8例(术前vellore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2例),3分4例(术前均为VelloreⅡ级者1例),死亡1例(术前均为VelloreIV级者)。死亡病例是因为VPS后分流阀堵塞致病情加重而死亡,其他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VD可为重度TBH患者实施VPS创造有利的脑脊液条件。脑室一腹腔分流系统可改善TB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松果体区肿瘤、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入院。入院第4天在全麻下行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术中左枕叶向外膨出,脑压高,快速滴入甘露醇,脑室外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切除膨出的脑组织,再向松果体区探查.由于脑压始终高,无法进入第三脑室.故改行右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术后即带气管插管复查头部CT,了解术中脑膨出原因。CT示左额颞顶巨大急性硬膜外血肿.中线右移,右侧后颅窝少量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行M RI和C T扫描,将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骨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勾勒乙状窦前和乙状窦后入路显露膝状神经节的手术路径。观察两种路径的解剖结构空间形态和顺序,测量解剖组织体积,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开始磨除岩骨,避开乙状窦和颈静脉球,经过面神经垂直段、听骨链、迷路,到达膝状神经节时,显露面神经。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经过小脑半球,到达内听道时磨除岩骨,经过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膝状神经节,路径中包含听骨链和迷路。手术路径和迷路体积测量: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面听神经复合体和听骨链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小脑半球体积为(462.72±20.87)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小脑半球。两种路径中骨性结构(不包含听骨链)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磨除岩骨显露膝状神经节的路径中,乙状窦前入路有助于减少迷路损伤范围,乙状窦后入路有助于减少听骨链损伤范围并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