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19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2篇 |
1篇 |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评价。方法在关节镜下对33例(39个关节)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滑膜切除术,其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8个关节;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26例,31个关节。术后给予正规严格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术后随访分别按照Lysholm评分、ESR、CRP以及Ishikawa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33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5.77年。采用Lysholm评分、ESR、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ikawa评分:39个关节优良率为76.9%(30/39),早期8个关节的优良率为87.5%(7/8),中期31个关节的优良率为74.2%(23/31),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早、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联合术后正规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均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2.
地震伤患者创面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定植与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地震伤患者创面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定植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索其诊治对策. 方法 选择"5.12"汶川地震后收治的376例开放性损伤患者中42例创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培养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12~96岁,平均37岁.开放性损伤部位:上臂1例,前臂4例,大腿12例,小腿23例,躯干2例.伤后到就诊入院时间3~7 d.了解其临床特点并做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对比分析其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 本组地震伤患者中创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定植31例,发生率为8.2%;创面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感染11例,发生率为2.9%.经清创、早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营养支持,15例细菌定植患者均行Ⅱ期缝合或创面植皮,16例创面培养阴性后转外省治疗;经扩创引流、全身敏感抗生素使用、全身营养支持,11例感染患者中有6例创面感染控制,Ⅱ期消火创面,4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败血症.创面检出的42株鲍曼/溶血小动杆菌药敏结果 中,对亚胺硫霉素最为敏感,敏感率为59.5%;对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棒酸、妥布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21.4%、21.4%、19.5%、19.0%. 结论 地震伤患者创丽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组织创伤重、伤口污染重、伤后到获得初次救治间隔时间长、机体抵抗力弱.在诊疗上应注意区分细菌定植和细菌感染的不同临床特点,重视创面正确处理、抗生素合理使用和增加机体抵抗力,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髋周炎性假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6 年3月至2011 年6 月, 初次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负重界面非骨水泥固定THA 术后发生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 经X 线片和(或)三维CT扫描、超声检查诊断为炎性假瘤7 例(7 髋)。男2 例, 女5 例;年龄32~65岁, 平均48.8 岁。假体稳定固定, 有聚乙烯不对称磨损及髋臼DeLee和Charnley II区局灶性骨溶解, 其中1 例同时有股骨Gruen II区局灶性骨溶解。行炎性假瘤包块切除、骨溶解病灶清除及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 更换陶瓷-高交联聚乙烯负重界面治疗。结果 7例患者随访3~42 个月, 平均30 个月。无局部炎性假瘤复发、假体周围新发骨溶解及假体松动。4 例假体周围骨溶解区完全被骨组织替代, 2 例有较好的骨长入, 1 例骨长入不明显, 但假体稳定。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86~100 分, 平均92.4 分。无假体周围感染、异位骨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无假体失败而需翻修者。结论 初次THA术后聚乙烯磨损可诱发骨盆内髋周炎性假瘤及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在手术切除炎性假瘤、清除骨溶解病灶并植骨, 更换负重界面的情况下可保留稳定固定的假体。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应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靶向PPARγ基因对酒精诱导下人类骨髓基质细胞(hBMSCs)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对其成脂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hBMSCs,经传代后应用脂质体包裹后的PPARγ-siRNA在体外转染hBMSC,然后在酒精诱导成脂分化的条件下培养转染后的细胞,应用组织学和分之生物学的方法观测细胞成脂-成骨分化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组织学染色及定量显示,在酒精诱导成脂条件下,PPARγ-siRNA转染组的脂肪细胞形成率明显低于酒精成脂诱导组(P=0.002);而干扰组的钙结节行成率明显高于酒精成脂诱导组(P=0.000).分之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PPARγ-siRNA可明显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调hB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Osf2/Cbfal)、成骨分化过程中的早期标志Ⅰ型胶原的表达和合成,并通过促进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蛋白合成促进成骨分化.结论 应用siRNA干扰技术靶向PPARγ基因可有效促进酒精作用下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且能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siRNA可为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基因治疗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I型胶原α1链(COL I Al)基因-1997G→T突变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COL I Al基因-1997G/T多态性影响骨矿物密度(BMD)的病理机制.方法 取行髋、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松质骨原代培养成骨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成骨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出GG、GT、TT三个基因型的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COL I Al mRNA表达量;ELISA法测其合成I型胶原的量;并测成骨细胞增殖率、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活性、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结果 成功筛选出GG、GT、TT三个基因型的成骨细胞株.TT型成骨细胞的COL I Al mRNA表达量、I型胶原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均低于GG、GT型(P<0.01),GT型与GG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细胞增殖率、BALP活性三个基因型的成骨细胞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L I Al基因-1997G→T突变可减少成骨细胞COL I Al mRNA表达量、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合成的减少导致细胞外基质减少,钙质沉着部位不足可能是-1997G/T患者BMD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美洛昔康对壤塘县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病区成人大骨节病患者50例,予美洛昔康7.5 mg qd口服1月,收集治疗前后患者关节疼痛疗效评价指标VAS及功能评价指标WOMAC评分,观察美洛昔康对成人大骨节病疼痛及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VAS及WOMAC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WOMAC僵硬、生理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患者在以上疗效评价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2%,主要为消化道不良反应.结论 美洛昔康7.5 mg qd能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对关节功能及僵硬的改善不明显,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制定一个适合山地藏区成年大骨节病(Kashin—BeckDisease,KBD)患者的功能量表,用于评价阿坝藏区KBD患者的功能状态和KBD综合防治措施效果的研究。方法由多名骨外科、风湿免疫科及地方病专家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参考国际上常用的系列功能评分系统,结合当地KBD特点及居民生活文化特点,设立了16个量表条目。2009年6—9月对阿坝洲壤塘县294名KBD患者进行现场量表调查。通过条目答案分布考察、离散度分析、条目一总分相关性分析、内部一致性Cronbach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结果获得量表268份,应答率为91.2%,完成率为100%,完成量表平均时间为6.4min。条目答案选项的相同率均未超过80%,没有呈过度集中的趋势。各条目得分的标准差均在0.7以上。各条目得分与总得分之间均有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均大于0.2。量表的Cronbachu系数为0.94,只有去除条目“穿袜子和鞋子”后,d系数有轻微上升。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了2个公因子,分别代表“下肢功能”和“上肢功能”,解释了量表总变异的68.1%,除条目“穿袜子和鞋子”“跨过门槛”、“立正”和“便后拭净”外,其余条目均有较理想的因子载荷。通过条目筛选结果,去除条目“穿袜子和鞋子”“跨过门槛”、“立正”和“便后拭净”。结论通过本研究初步制定的KBD功能量表有较好的可行性、区分能力、敏感性、代表性和内部一致性,且符合设计结构,旨在为大骨节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提供一套功能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墨汁灌注和四环素荧光标记评价异体移植骨板活化状态的可行性. 方法 12只山羊右侧股骨移植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板,分别在术后3、6、12、24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血清骨钙素检测,大体观察、X线照片、移植骨板组织学检查、血管墨汁灌注和四环素荧光标记,对移植骨板再血管化以及成骨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3周血清骨钙素开始升高,12周达到最高水平,与术前比较,血清骨钙素差别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12、24周移植骨板墨汁灌注血管面积比率和四环素荧光标记积分光密度值(IOD)升高,与术前比较,血管面积比率和四环素荧光标记积分光密度值差别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周血管面积比率和四环素荧光标记累积光密度值达到顶峰,与术后3、6、24周比较(P<0.01).结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具有较强生物学活性,术后12周移植骨板完全再血管化,24周完成爬行替代和塑形改建.血管墨汁灌注和四环素荧光标记是判定移植骨板活化状态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大小及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7—12月拟行TKA患者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情况,按入院时间顺序前40膝纳入微创切口组,后80膝纳入传统切口组。微创切口组采用微创髌旁内侧切口,传统切口组采用传统膝前正中切口。记录患者术前相关信息,包括体质量、身高、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术中患者止血带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距离。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测量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切口长度、切口位置与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及其转归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微创切口组有38例39膝,传统切口组有73例78膝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性别例数、患膝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但微创切口组患者的触觉和痛觉障碍面积在各随访时间点均小于传统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2年微创切口组有30膝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得到完全恢复,传统切口组为23膝。两组感觉障碍面积与切口长度在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时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小。传统切口组感觉障碍面积与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在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值均<0.05),与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的距离在术后6周、6个月和1年时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 TKA术后患者的感觉障碍面积与止血带时间、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TKA术中对膝前皮神经的切断可造成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与传统切口相比,微创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面积更小,恢复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新合成的抗骨质疏松化合物依替二膦酸锶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去势SD大鼠为基础,对依替二膦酸锶、依替二膦酸二钠和二氯化锶以及不同剂量依替二膦酸锶对大鼠股骨及腰椎的骨密度的影响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结果依替二膦酸锶与相同摩尔剂量的依替二膦酸二钠和二氯化锶相比,对去势大鼠腰椎和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其干预后去势大鼠骨密度增加的出现更早,且其升高的幅度也较高。50 mg/(kg·d)、100 mg/(kg·d)和150 mg/(kg·d)3种不同剂量的依替二膦酸锶均能有效地增加去势大鼠椎体和股骨的骨密度,且其增加骨密度的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新化合物中的骨吸收抑制物依替二膦酸和骨形成促进物锶进入大鼠体内后,两者的生物学效应可能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