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45篇 |
免费 | 347篇 |
国内免费 | 3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篇 |
儿科学 | 34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317篇 |
口腔科学 | 74篇 |
临床医学 | 811篇 |
内科学 | 486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136篇 |
特种医学 | 308篇 |
外科学 | 768篇 |
综合类 | 1651篇 |
预防医学 | 647篇 |
眼科学 | 76篇 |
药学 | 730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627篇 |
肿瘤学 | 1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229篇 |
2020年 | 186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173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166篇 |
2014年 | 333篇 |
2013年 | 342篇 |
2012年 | 403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475篇 |
2009年 | 407篇 |
2008年 | 378篇 |
2007年 | 368篇 |
2006年 | 311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42篇 |
2003年 | 219篇 |
2002年 | 224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目的比较双侧颈浅丛阻滞和静注帕瑞昔布对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被分为双侧颈浅丛神经组(A组)和帕瑞昔布组(B组),各25例。A组全麻诱导后用0.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采用VAS评分对术后0、4、8、12、16、20h及24h进行疼痛评分,四分法记录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及24h需要镇痛药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为(884±238)μg,B组为(1783±262)μ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0%(5/25),B组为48%(1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和静注帕瑞昔布具有相同的术后镇痛效果,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降低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介绍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腘肌腱联合腘腓韧带重建或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rner,PLC)解剖重建的手术技术,探讨全关节镜下PLC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完成全关节镜下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PLC重建手术34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34.1岁(15~52岁);男32例,女2例;从受伤到手术平均10.7个月.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且均为复合韧带损伤.所有PCL损伤的病例都存在PLC损伤.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6例(17.6%),合并前十字韧带、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5.9%),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14.7%).对膝关节PLC损伤进行分型,采用不同的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对于A型旋转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腘肌腱联合腘腓韧带重建;对于C型后外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PLC解剖重建.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并进行二次关节镜检查,平均随访18.5个月(13~25个月).终末随访包括:膝关节查体、KT-1000测量、膝关节应力像和胫骨外旋稳定性.使用膝关节应力像测量胫骨后移程度,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5.56mm减少为术后5.16m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屈膝30°位胫骨外旋试验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对比患侧与健侧胫骨外旋的差值,由术前平均14.92°减小为术后-0.2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平均屈曲受限4.23°,无伸膝受限.结论 对于膝关节PLC损伤导致的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PLC重建的手术技术,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这种手术技术能够与PCL重建联合应用.Abstract: Objectiye To introduce the surgical technique of arthroscopy assisted anatomical posterolateral corner (PLC) reconstruction,including popliteal ligament,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and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is technique.Methods From August 2008 to April 2010,34arthroscopic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and PLC reconstruction surgeries were performed.The average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34.1 (15-52) years.There were 32 males and 2 females.The average time period from injury to surgery was 10.7 months.All patients were chronic injuries and combined ligament injuries,including PCL and PLC injuries.Some cases had other ligament injury,including 6 patient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njury (17.6%),2 of ACL combined medial cruciate ligament (MCL) injuries (5.9%),and 5 of MCL injuries (14.7%).According to Fanellis classification,for type A posterolateral rotation instability,we performed arthroscopic poplite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or popliteal ligament combined popliteofibular ligament reconstruction.For type C 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we performed arthroscopic PLC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Result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14 patients had undergone a second look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removal of hardware.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18.5 months (13-25 months).At the final follow-up,physical examination,stability evaluation with KT-1000 and Telos stress view,and dial test were performed.The pos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knee had decreased from 15.56 mm preoperatively to 5.16mm postoperatively.The external rotation instability had decreased from 14.92° preoperatively to -0.22°postoperatively.The average limitation of knee flexion was 4.23° and no knee extension was limited.Conclusion With the surgical technique of arthroscopy assisted anatomical PLC reconstruction,we can restore the external rotation stability of knee.This technique can be performed combine with PCL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84.
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继发全身炎症反应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对胰腺炎过程中免疫异常的调整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胰腺炎组、美洛昔康(莫比可)和塞来昔布(西乐葆)治疗组。分别于术后第2,6,24小时三个时段各处死每组大鼠3只,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腹水发生情况,测定腹水量。收集各时段血液标本检测白细胞计数、血液淀粉酶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10水平。切取各时段大鼠胰腺组织称湿重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莫比可和西乐葆治疗后第24小时,除胰腺湿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较胰腺炎组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X-2抑制剂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减轻胰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同时调整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达到低水平平衡状态有效改善胰腺炎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自血病相关阴茎异常勃起的诊疗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2月至2005年1月我院11例白血病相关阴茎异常勃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结果本组。11例均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年龄18~56岁,平均23岁。阴茎异常勃起均为低流量型,持续勃起时间8~72h,平均25.3h。11例经治疗后异常勃起均获缓解,其中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7例,术后阴茎完全恢复疲软时间0H5d,平均2.8d。8例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4.7个月,3例失随访。6例于术后7d~5月恢复勃起功能,平均26d,其中2例持续勃起≤12h,3例为13~24h,1例为25~48h。2例术后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其中1例持续勃起25~48h,1例〉48h。结论白血病导致的阴茎异常勃起以血液动力学分类主要为缺血型,为了避免阴茎缺血坏死及继发阴茎勃起障碍,应该尽可能地在24h内采取包括外科处理、化疗及血细胞分离等有效手段解除病理性勃起状态。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面部瘢痕切除缝合的原则.方法回顾1992至1998年共行面部瘢痕切除缝合术1?156例,其中以11~40岁年龄段病例最多,共1?050例,占总数91%.分别采用直接切除缝合术、"Z”成形术、"W”成形术、分次切除术和即时扩张术等方法治疗.结果临床共治疗1?156例,效果满意.结论面部瘢痕如顺皮纹可不做或少做"Z”成形术,需做"Z”成形术时,一般"Z”的臂长1cm、夹角60°左右为佳,且与轴线长度相等."W”成形术对顺皮纹的线状瘢痕及早期缝合不佳留有针脚的瘢痕较适宜.对直径大于2.0cm的圆形瘢痕最好分次切除.一次切除张力较大的瘢痕可采用即时扩张术.同时术中注意剥离的范围及层次,皮下缝合不宜过多过密.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会阴人工肛门重建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2月期间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收治的102例超低位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会阴人工肛门重建术的患者,其中腹腔镜手术58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44例(开腹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检出淋巴结数目、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经log-rank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与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枚数明显多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结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会阴人工肛门重建手术与开腹直肠癌手术能达到同样的疗效,且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与胆囊穿刺造瘘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接受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保胆取石组)和胆囊穿刺造瘘后行Lc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L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等。结果60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带管时间14d-2个月,平均30d。4~8周后,保胆取石组30例成功行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100%,取石过程中无出血、漏胆、继发胆总管结石、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LC组28例三孔法完成LC,2例因粘连组织难以分离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保胆取石组术中出血量(8.8±1.7)ml,显著少于LC组(18.9±1.2)ml(t=-25.968,P=0.000);保胆取石组住院时间(4.4±0.6)d,显著短于LC组(5.6±0.5)d(t=-8.243,P=0.000)。保胆取石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B超检查1例复发,5例有上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16.7%(5/30),LC组术后21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70.o%(21/3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376,P=0.000)。结论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操作简便,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远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胆囊造瘘后行LC。 相似文献
90.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PVP和PKP术后椎体再次骨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PVP或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