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内脏感觉过敏是许多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已证实部分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引起的内脏感觉过敏,这可能与脑-肠神经轴功能异常有关.功能性磁共振(fMRI)是一种反映中枢局部兴奋变化的新颖检测手段,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技术可测定局部脱氧/氧合血红蛋白比.当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代谢水平的提高必然依赖于局部脑血流量的增加及更多的氧合血红蛋白,表现为磁共振信号增强.fMRI已被应用于中枢对直肠气囊扩张的内脏感觉研究中,并已发现扣带前皮质(ACC)、额前皮质(PFC)、及岛皮质和丘脑等结构可能与内脏感觉有关,初步证实在IB S患者中某些部位的中枢反应异常活跃,但对其中许多细节尚无定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应用fMRI技术观察正常志愿者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引起中枢兴奋的部位、程度,为进一步揭示国人IBS等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内脏感觉异常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7名正常志愿者(其中男性4人,女性3人,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3 岁)接受了检查.首先通过向直肠内气囊渐进性注气,记录每一名受试者的不同感觉(包括开始感觉、急迫排便感以及疼痛感)下的注入气体量.随后以初始感觉阈值对受试者进行间隔3 0s注气/放气刺激,共6周期,同步进行头颅fMRI扫描.然后用急迫排便感阈值和疼能感阈值进行同样的头颅扫描.应用GE1.5T Signa MR 扫描仪,MR扫描包括T1W矢状位(400ms/14m s,256×256/1.00NEX);T1W横断位(4400ms/14ms,256×192"2.00NEX)以及EPI功能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3000ms/60ms,FA90°,64×64/1.00NEX)横断位扫描基线定于前联合(AC)和后联合(PC)之间的连线,向上扫描4层,层厚10mm,间隔2mm.在GESUN AW3.1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功能图像,相关系数图MR信号强度-时间变化曲线,功能图像与解剖图像融合.如为有效刺激,则可观察到直肠刺激-中枢反应的时间变化与直肠内气囊扩张相符合.功能图像大都重叠在T1W横断位解剖图像上以利于中枢兴奋区的精确定位. 结果所有受试者在受到足够强度的直肠内气囊扩张刺激后均可出现中枢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增加,这些部位主要为ACC、PFC、丘脑和脑岛皮质.同时随着受试者感觉程度的增加,相应部位的脑血流量也随着增加,中枢的兴奋程度也随之增加.在直肠刺激至疼痛时,中枢的兴奋区比非疼痛性直肠刺激时明显增大,而在初始感觉阈刺激时,部分受试者根本没有兴奋区的显示.中枢兴奋区以位于ACC和PFC最为常见,部分受试者表现为兴奋区的单侧优势.丘脑和脑岛皮质的兴奋区也可在部分受试者中显示.结论本研究应用的fMRI是反映直肠在气囊扩张刺激下中枢血流量变化的新型技术,上述发现初步证实ACC、PFC等结构是中枢参与内脏感觉的主要部位,其兴奋程度的变化可能反映了内脏感觉的程度,为进一步研究IBS等病理状态下的内脏感觉异常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脉内钙剂刺激试验在功能性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胰岛素瘤患者行动脉内钙剂刺激肝静脉采血试验(ASVS)测定胰岛素的研究,ASVS前均行超声、CT、MRI及内镜超声检查。10例功能性胰岛素瘤均得到手术病理证实,病灶大小为0.8-2.0 cm。分别行胃十二指肠动脉(GDA)、肠系膜上动脉(SMA)、脾动脉近端(sAP)和脾动脉远端(SAD)造影,并通过导管注射钙剂5 m1(含Ca2 约27 mg),于每次动脉刺激后30、60、90、120、 150和180 s行右肝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不同动脉激发试验的间隔时间为15 min。阳性判断标准:若胰岛素峰值达到或超过基础值的4倍以上,即提示该动脉为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即被定位于相对应的胰腺区域。结果:10例中9例ASVS 结果与最终诊断完全一致,1例肿瘤位于胰尾,因未行SAD激发而漏诊。结论:ASVS是功能性胰岛素瘤安全、准确的术前定位方法,尤其适用于病灶较小、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6例由病理证实的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 ,并与病理比较。结果 神经鞘瘤 1 1例 ,神经纤维瘤 7例 ,节细胞神经瘤 1例 ,神经纤维瘤病 1例 ,恶性神经鞘瘤 4例和神经纤维肉瘤 2例。 2 6例中 2 1例与神经血管束伴行 (占 80 8% ) ;3例神经纤维瘤出现“靶征” ;5例出现肿瘤邻近或远端肢体肌萎缩。结论 综合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其邻近的神经血管束 ,有助于确立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 ,但MRI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有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兼脾气虚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将11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服补肾健脾方12周,对照组术后服保肝药(水飞蓟素与维生素C)12周。观察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瘤体近期疗效、生存期及细胞免疫功能[^3H掺入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MHCⅠ/Ⅱ类分子及B7分子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10、干扰素-γ(IFN-γ)、IL-12]。结果服用补肾健脾方可明显提高中医证候疗效(73.33%,44/60例),对照组为52.63%(30/57例);提高0.5年生存率(83.33%,50/60例),对照组为70.18%(40/57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对照组疾病控制率92.7%(CR+PR+SD,51/55例)高于治疗组(78.0%,46/59例),P=0.035;治疗组单核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CD14^+/HLA—DR)表达提高,IFN-γ及IL-12的表达提高。结论补肾健脾方与介入术同用可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提高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种MRI序列对髌骨软骨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提出其中的优选序列。材料和方法:对50例患者51个髌骨进行术前MRI检查,男性23例,女性27例28个髌骨,其中37例38个髌骨行关节镜检查,13例行手术治疗,以关节镜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行双盲前瞻性分析。结果:对髌骨软骨病的诊断,TSE-T1W,TSE-T2W,STIR,T1-FFE三个序列的敏感性分别是:50%,413%,455%,846%,特异性分别是:8823%,98%,981%,745%,准确率分别是:627%,6209%,627%,81%。结论:T1-FFE是三个序列中的优选序列。MRI是诊断髌骨软骨病最优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同时有X线、CT和MRI检查的骨样骨瘤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分析X线、CT和MRI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X线、CT和MRI分别有17、22和20例表现为有一圆形或卵圆形小于2cm的瘤巢,瘤巢周围可有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骨膜反应、软组织及骨髓腔水肿或相邻关节的肿胀。X线诊断的准确率为77.3%(17/22);CT诊断的准确率为100%(22/22);MR诊断的准确率为90.9%(20/22)。结论大多数的骨样骨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易于诊断,其中以CT对瘤巢的定位最为准确,单凭X线或MR的表现可因未能显示瘤巢而误、漏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甲旁亢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原发性甲旁亢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原发性甲旁亢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例作CT检查,B超检查46例,核素检查5例。结果:53例甲旁亢手术确诊甲旁腺腺瘤51例,占96.23%。甲旁腺增生2例。CT检查有27例诊断为甲旁腺腺瘤(27/35),病灶81.48%位于甲状腺下极(22/27),18.52%位于甲状腺上极(5/27);各病灶增强后通常有明显强化,比平扫时CT值上升约30 ̄40Hu。B超检查有38例诊断为甲旁腺腺瘤(38/46)。核素检查中3例误诊为甲状腺腺瘤。结论:原发性甲旁亢的定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生化检查,定位诊断依靠B超、CT及核素等影像学检查,B超和CT检查的原发笥甲旁亢的诊断中敏感性及特异性无显著差别,两者可互相补充,根据甲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X线造影剂引起肺阻力动脉 (直径 0 .3~ 0 .6mm的微动脉 )张力改变是否由内皮素和内皮来源舒张因子 (E DRF)介导。材料与方法 肺阻力动脉从Wistar大鼠肺中分离而得 ,制备成条状浸于生理盐溶液中 ,并供给 95 %O2 /5 %CO2 混合气体。动脉条给予 17.5mmHg被动跨壁压力 ,动脉条的张力通过力传感仪自动记录。实验包括下述部分 :(1)动脉条暴露于 40mgI/mlDiatrizoate(或其甘露醇渗透压对照溶液 )中 2 0分钟 ,记录其收缩反应 ;洗去Diatrizoate(或甘露醇溶液 ) ,动脉条休息 15分钟后给予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SB 2 0 96 70 10 -5mol/L ,2 0分钟后动脉条再暴露于 40mgI/mlDiatrizoate(或甘露醇对照溶液 )中 2 0分钟 ,记录其收缩反应。 (2 )动脉条先由 10 -4 mol/L前列腺素F2α(PGF2α)引起收缩 ,收缩稳定后给予 80mgI/mlIoxaglate以引起血管舒张 ,记录其最大舒张值 ;洗去PGF2α及Ioxaglate ,动脉条休息 1小时后给予EDRF阻断剂L NAME 10 -4 mol/L和 7.5× 10 -6mol/LPGF2α引起实验组动脉条收缩 (收缩程度和 10 -4 mol/LPGF2α引起者相似 ) ,收缩稳定后再给予 80mgI/mlIoxaglate ,记录其最大舒张值 ,对照组用 10 -4 mol/LPGF2α引起第二次血管收缩 ,其余同实验组。结果  (1)动脉条暴露于 40mgI/mlDiat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X线造影剂引起肺阻力动脉(PRA)张力改变是否由内皮素和内皮来源舒张因子(EDRF)介导。方法:(1)离体PRA分别于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SB-209670处理前后暴露于泛影葡胺或其等容甘露醇对照溶液,观察其收缩反应。(2)离体PRA依次由前列腺素F2α(PGF2α)和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L-NAME)+PGFα诱发2次程度相似的收缩反应后分别暴露于低渗显影葡胺,观察其舒张反应。结果:(1)泛影葡胺及甘露醇对照组SB-209670处理前后的2次PRA收缩反应均无显著差异;(2)PGF2α或L-NAME+PGF2α收缩PRA后低渗显影葡胺引起的舒张反应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内皮素不介导泛影葡胺或高渗溶液引起的离体PRA收缩反应,EDRF不介导低渗显影葡胺引起的离体PRA舒张反应。  相似文献   
20.
肺内类脂性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上及X线诊断常需与肺癌、肺结核作鉴别,并需病理诊断方能证实。现报告此类病人一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