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肝转移性腺癌来源预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7例肝转移瘤患者的增强CT图像及临床影像资料,其中153例非胃肠道来源腺癌(25例乳腺腺癌,128例肺腺癌)和164例胃肠道来源腺癌(95例结直肠腺癌,41例胃腺癌,28例胰腺腺癌)。在增强CT三期图像中分别分割肿瘤体积。使用联影科研平台(uA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进行特征筛选。结合年龄及性别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预测模型。两位影像医师根据影像特征进行预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类模型效能,Delong检验对比模型诊断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探索模型临床应用价值,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精度。结果 经LASSO算法从三期图像中共获得6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38,结合年龄及性别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达到0.833、0.740、0.804和0.771。两位影像医师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643和0.664。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高于两位影像医师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62.
随着螺旋CT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采用高压注射造影剂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也相应增多,但造影剂浓度高,用量大,推注速度快,并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刺激性,因此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目的在于探讨CT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3.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最可对每个体素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作出准确的检测.利用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肾脏及其病变内水分子运动特征,可反映出肾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病变的早期诊断.目的:验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肾脏和肾脏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12例和24例肾脏病变患者行肾脏扩散张量成像检查,肾脏病变患者中肾癌7例,肾囊肿7例,肾积水10例.观察肾脏皮质、髓质以及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分数各向异性的变化,并行髓质纤维束成像.结果与结论:正常肾脏中,肾皮质的表观扩散系数显著高于肾髓质(P=0.003),而肾髓质的分数各向异性显著高于肾皮质(P<0.05).肾癌表观扩散系数低于正常肾皮质、髓质(P<0.05),瘤体内分数各向异性显著低于正常肾髓质(P<0.05).肾囊肿表观扩散系数显著高于正常肾皮质、髓质(P<0.05),分数各向异性显著低于肾皮质和髓质(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图可重建出肾髓质纤维束的形态,从而反映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结构变化.提示扩散张量成像能显示正常肾脏和肾脏病变的超微结构变化,可用于肾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控.  相似文献   
164.
目的 探讨磁共振ADC值、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41例慢性肝病患者磁共振ADC值和肝纤维化血清学4项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并与肝穿刺的病理纤维化分期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400 s/mm2时,S0~1期、S2~3期及S4期ADC值分别为(1661.5±94.4)、(1522.7±83.4)、(1408.3±110.3)×10-6 mm2/s;b=600 s/mm2时3组ADC值为(1448.3±75.1)、(1349.7±55.9)、(1222.6±79.9) ×10-6mm2/s;b=800 s/mm2时3组ADC值为(1361.4±48.1)、(1285.0±46.5)、(1214.3±50.2)×10-6mm2/s.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ADC值递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以b=600 s/mm2时相关关系最密切(r=-0.786).肝纤维化血清学4项指标与ADC值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结论 ADC值可以定量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与血清学指标共同反映肝纤维化的特征性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65.
在我院建设全院级RIS/PACS系统的过程中,设计和实现了基于异地冗余的系统架构。采用Sybase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复制功能实现PACS数据库主备服务器之间的实时数据同步,采用F5公司的BIGIP应用层交换机实现PACS应用服务器的冗余和负载均衡。采用MYSQL的数据复制功能实现RIS主备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  相似文献   
166.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颞骨区重建技术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8例头颅CT诊断为可疑颞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利用头颅CT的原始数据通过改变兴趣区(ROI)大小、层厚、层间距及图像算法等对颞骨区进行放大重建,总结分析头颅CT颞骨区重建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进行放大重建能清晰显示颞骨各主要组成结构。其中17例明确诊断颞骨骨折,8例未见骨折,3例为可疑骨折。结论:利用头颅CT原始数据对颞骨区放大重建可对CT图像进行优化,提高颞骨区图像质量;可为颞骨骨折诊断提供更多信息而避免患者二次扫描,以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对比数字化断层融合技术(DTS)与数字X射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在骨骼系统影像学诊断中X射线辐射剂量的差异,分析3种检查方法在骨骼系统影像学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间在本院同时行DR、DTS、CT骨骼系统检查的100名患者资料,对比DR、DTS、CT之间的X射线辐射剂量,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由2名专家评价3种检查方法的图像,对评价结果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结果 DR、DTS、CT组的吸收剂量与有效剂量平均值分别为[(1.9±1.8)mGy、(0.03±0.03) mSv)]、[(3.5±1.5)mGy、(0.05±0.02) mSv)]、[(397.7±106.0)mGy·cm、(5.60±1.50) mSv].3种检查方法的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7、1377,P<0.05).采用LSD检验分析CT与DR、DTS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阅片者A、B对DR、DTS、CT检出病灶可信度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0.035、0.966±0.018、0.974±0.015和0.852±0.038、0.951±0.021、0.959±0.019,对其进行Z检验,DR与DT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与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DR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33,P<0.05).结论 DTS的辐射剂量只有CT的1%左右,其在骨骼系统的图像质量可以与CT相当.如有DR检查诊断不明确或有疑似病变的患者,推荐首选DTS进一步检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