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41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为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心肌中的表达,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与VEGF产生的关系和意义以及蜕皮甾酮(EDS ecdysterone)的促侧支循环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1、3、7 d)和蜕皮甾酮干预治疗组(每只0,40mg/d).免疫组化检测VEGF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毛细血管密度,比重法测定梗死面积.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实验组分别给于蜕皮甾酮治疗(100μg/ml),24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心肌细胞中VEGF表达.结果随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心肌产生的VEG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均有显著差异,缺血时间与VEGF产生量呈正相关;蜕皮甾酮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显著降低(P<0.01);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1).在常氧与缺氧状态下,蜕皮甾酮治疗组心肌细胞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缺血心肌通过分泌VEGF对自身产生重要的保护作用;蜕皮甾酮进一步刺激心肌分泌产生VEGF,促进大鼠缺血区血管生成、侧支循环建立、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粪便中的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梭状芽胞杆菌情况,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微生态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1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9例,并以13名健康在校大学生作对照,收集粪便标本测量其pH值、细菌比浊度并在玻片上行荧光原位杂交,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细菌进行计数观察.比较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粪便pH值、细菌比浊度及不同细菌计数差异,比较不同病因(肝炎性、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及肝硬化程度(Child-Pugh分级)患者间的细菌计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粪便pH值高于健康对照组(6.79±0.64比6.18±0.74,t=2.607,P< 0.05),细菌比浊度与健康对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0.59比1.39±1.01,t=0.960,P>0.05).肝硬化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每个视野中细菌个数的中位数分别为32.14个比289.67个、17.09个比128.38个、21.91个比91.48个、25.78个比175.92个、13.11个比80.18个和34.68个比173.84个,Z值分别为-4.006、-4.34、-4.399、-4.174、-3.558和-3.95,P值均< 0.01).细菌数量的这种改变在肝硬化不同病因及严重程度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肠道中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梭状芽胞杆菌数量减少,并致肠腔pH升高;但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在肝硬化不同病因及严重程度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 3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99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 3部分骨折患者,53例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A组),46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B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和肩关节功能等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优良率分别为88.68%和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下,应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Neer 3部分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仍存在较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选择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14.
15.
自噬是依赖溶酶体的细胞质或细胞器的降解、回收以达到生理平衡的过程,而在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机制中自噬具有重要作用,其通过mTOR、PI3K、MAPK、NF-κB等一系列自噬信号通路的改变调节肺血管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释放等,最终调控肺血管重构的形成。肺血管重构是HPH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之一,其关键环节是肺血管细胞过度增殖导致失衡。本文概述了自噬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是肺动脉内皮细胞、肺平滑肌细胞以及针对自噬信号通路的药物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佛波醇-12-肉豆蔻酸-13-乙酸酯诱导蛋白-1(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induced protein 1,PMAIP1)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是p53相关凋亡途径的重要介质。同时,PMAIP1也属于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家族中促凋亡的BH3-only亚家族成员之一,可以通过p53依赖途径或p53非依赖途径来影响细胞的增殖及凋亡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近年来PMAIP1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应肿瘤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发展轨迹, 以及运动功能对睡眠障碍发展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保内科住院的2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腕动仪监测入院后7 d(T0~T6)患者的睡眠质量后, 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睡眠障碍发展轨迹;同时采用老年人运动功能量表将患者分为运动功能障碍组(n=102)和运动功能正常组(n=147), 比较两组患者睡眠障碍发展轨迹分布的差异。结果识别出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发展轨迹存在3个潜在类别, 即无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改善、睡眠障碍持续, 且轨迹显示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得分最低水平处于T2。运动功能正常组中无睡眠障碍60例(40.82%)、睡眠障碍改善63例(42.86%)、睡眠障碍持续24例(16.33%);运动功能障碍组中无睡眠障碍7例(6.86%)、睡眠障碍改善16例(15.69%)、睡眠障碍持续79例(77.45%), 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轨迹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住院患者睡眠障碍普遍存在, 发生率约为73.09%(182/249), 在入院后第3天最明显。运动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针刺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7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联合治疗组31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GCS、NIHSS及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GCS、NIHSS、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GCS、NIHSS、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GCS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半蛤壳状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陈建明蒋耀光王如文范士志吴旭我们于1991~1995年采用半蛤壳状(hemi-clamshel)切口〔1〕,即胸骨部分劈开加剖胸切口,行食管胃吻合口成形、肺沟癌切除及纵隔肿瘤切除共1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20.
蜕皮甾酮对伤口促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兔创伤模型的促愈作用.方法 将21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每只兔制备成含有4个全皮层缺损的创伤模型后,每个创伤缺损分别予以正常对照、地塞米松、蜕皮甾酮、云南白药处理,分别于造模后3、6、9 d处死3组兔,取创伤缺损局部组织,常规制片和染色,组织形态学对比观察药物对创伤缺损的作用.结果 术后3 d,各处理因素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9 d,蜕皮甾酮组、云南白药组分别与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地塞米松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创伤早期各处理因素创面均以渗出和充血为主;术后6、9 d可观察到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促进肉芽组织形成,促上皮细胞增生;蜕皮甾酮组与云南白药组比较,促愈效果相似.结论 蜕皮甾酮对实验性兔创伤缺损模型有明显促愈作用,可为临床促愈用药的筛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