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18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及最新的循证证据,在2012版"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本指南。  相似文献   
72.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08,自引:2,他引:108  
目的 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新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将肱三头肌从肱骨远端骨面剥离后,分别在屈肘 15°、 30°、 45°、 60°及 80°时,提起肱三头肌,并向内侧或外侧牵拉,记录肌肉提起的高度,观察该入路对肱骨远端、尤其是滑车的显露情况,指导手术的顺利完成,并结合临床治疗加以分析。结果 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应用发现,肘关节屈曲 45°~ 60°时,可进行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肘关节屈曲 15°~ 30°时,可处理髁上骨折部分;肘关节屈曲 80°时,可进一步检查滑车的复位情况。结论 此手术入路适用于 RiseboroughⅡ、Ⅲ型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在完整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不仅能满足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还可使术者从容地处理髁上骨折,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73.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相继收治多个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1]。患者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重症患者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休克、甚至病死。2020年1月7日,我国研究人员首次从患者标本中检测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2020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防疫、控制[3]。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4]。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索术前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病死率和功能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分析前瞻性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65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92例,依据术前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得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认知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认知正常组)。所有患者进行术后3~4年的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年,记录死亡事件及发生时间,通过统计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和Parker行动能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结局。采用组间比较、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生存曲线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并分析认知障碍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871名,其中认知障碍组374例,男性107例,女性267例;年龄65~98岁,平均79.9岁;认知正常组497例,男性151例,女性346例;年龄65~101岁,平均79.4岁。认知障碍组病死率25.7%(96/374)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的18.9%(94/497)(P=0.017)。认知正常组平均生存时间(1193.5±15.4)d高于认知障碍组(1138.3±20...  相似文献   
75.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经济和交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的患者越来越多,骨盆骨折属于高能量损伤中较严重的骨折类型,其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而骨盆骨折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Sathy等[1]分析63 000例创伤患者,发现如果存在骨盆骨折会使死亡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测量半骨盆在矢状位上旋转移位,为判断骨盆在三维平面上的旋转移位建立基础,从而为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提供指导. 方法 根据骨盆解剖结构及术前或术中骨盆正位X线影像学资料,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通过影像学特定点、线的测量,计算半骨盆矢状面旋转程度.选取不伴骨性结构异常的尸体骨盆标本10具,用铅线对每具标本双侧髂前上棘及耻骨联合前缘进行标记.模拟矢状位半骨盆旋转移位,摄改良的骨盆正位X线片.使用影像测量软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与计算,通过统计学分析,验证课题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结果 测量同一骨盆双侧髂前上棘至同侧耻骨联合前缘的连线距离,左右两侧连线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测量计算得出的旋转侧半骨盆矢状面旋转的角度与实验设计中的2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骨盆解剖形态和影像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改良骨盆正位,通过X线片特定点、线的测量计算获得骨盆空间移位的量化指标,能够指导复位操作及复位效果的判断,有助于骨盆骨折移位的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水平方向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安全性。 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12月期间100例不伴骨性疾病的骨盆CT容积性数据,男5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3.1岁(15 ~91岁)。重建三维模型,获得标准骶骨矢状面。在各个矢状层面标记骨皮质的外缘,从而确定手术的安全区,水平方向模拟置入1枚安全区所能容纳的最大螺钉,记录其直径。根据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固定和贯穿固定。结果根据骶骨形态学评价标准,形态正常80例,变异20例,变异率为20.0%。单侧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4.92±2.57) mm]>正常组S2[(12.37±1.84)rm] (P=0. 000)>正常组S1[(11.87±3.92) mm] (P=0.319)>变异组S3[(9.30±2.00) mm](P=0.000)。贯穿固定时螺钉直径:变异组S2[(13.63±2.68) mm]>正常组S2[(11.48±1.92) mm](P=0.002)>正常组S1[(10.40±4.05) mm](P=0.033)>变异组S3[(7.95±2.26)mm](P=0.001)。正常组S2所能容纳螺钉最大直径与S1呈弱负相关,而各骶椎所能容纳螺钉最大直径与髋臼直径无相关。男性S2椎体所能容纳螺钉的平均直径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椎体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绝大多数中国人可以在骨盆后环以水平方向固定2枚直径为6.5 mm的骶髂关节螺钉,但安全区较小。螺钉的入点、规格及所固定椎体[S1椎体和(或)S2椎体]必须严格按照影像学表现进行选择。骶骨变异并不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78.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髋臼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对髋臼骨折采用经皮或有限切开复位微创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对17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一般情况采取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髋臼前后柱螺钉固定.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9~66岁,平均45.6岁.所有固定柱的空心螺钉均在导航系统指导下置入.术后第2天开始下肢功能锻炼.计算平均置入1枚髋臼前后柱螺钉所需时间、透视次数及新鲜髋臼骨折手术出血量. 结果 本组患者共置入29枚螺钉,平均置入1枚螺钉所需时间为34min,透视次数为29次.新鲜骨折中示切开复位患者出血量低于50 mL,有限切开复位患者出血量平均为350 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按照Matta功能评分平均为16.1分,优良率为82.4%.按照Matta放射评分优良率为941%.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对髋臼骨折实施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的微创治疗,疗效满意,同时大大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9.
王娟  吴新宝  李明  陈伟  张奇  张英泽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1):1203-1208
 目的 总结儿童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方法与教训。方法 1998年 10月至 2011年 3 月, 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患儿 30例, 男 19例, 女 11例;年龄 2~16岁, 平均 7.9岁;均为 Torode-Zieg郁 型, 其中骶髂关节前脱位 4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 11例, 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损伤 14例, 合并骶丛损伤3例, 合并髂血管损伤 2例, 合并膈肌破裂、膈疝 1例;发生失血性休克 14例。 15例行保守治疗, 9例行外 固定治疗, 4例行内固定治疗, 1例行内、外联合固定治疗, 1例行半骨盆离断术。结果 1例患儿因大量失血而在急诊手术中死亡;13例失访, 16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3个月~11年。根据 Cole等评分标准, 优 12例, 良 1例, 可2例, 差 1例;优良率为 81.25%。 1例患儿骨牵引后残留骶髂关节垂直移位, 遗留骨 盆倾斜, 双下肢不等长。 1例患儿因坐骨神经损伤而发生髋关节半脱位, 致严重跛行。 1例合并骶丛损伤 的患儿术后发生轻度跛行。结论 儿童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不同于成人, 损伤控制对其更为重要, 下肢骨牵引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可获得良好预后。若牵引治疗对垂直移位复位不理想, 则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外, 合并神经损伤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应注意检查和随访。  相似文献   
80.
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评价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某些复合类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4年6月~2003年10月,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46例复合类型髋臼骨折,对患者的功能结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有完整随访结果者40例,平均随访40.4个月,40例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感染。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5%(1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5%。结论髋臼骨折中,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大部分双柱骨折及有些T形骨折可以通过单一髂腹股沟入路完成骨折的复位及内固定,手术中能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功能良好。经单一入路完成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可以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