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的带锁髓内针重新固定,或者辅助钢板固定,加上自体骨植骨是治疗这种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老年(年龄≥65岁)组16例, 男8例, 女8例;年龄(74.0±5.9)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7例, 前柱骨折4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3.4)d。青壮年(年龄<65岁)组58例, 男48例, 女10例;年龄(46.7±10.9)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28例, 前柱骨折14例, 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 T形骨折5例, 横形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4±2.7)d。所有患者均采用前方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功能结果等。结果两组患者的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关节面压缩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老年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715.6±285.0)mL]显著少于青壮年组患者[(...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7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钢板固定治疗的5例老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 女2例;年龄分别为81、86、77、91、87岁;左侧1例, 右侧4例。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 B2型1例, C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5、6、10、5、7 d。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1∶1模型定制具有大转子钩、环扎线缆通道及类骨小梁微孔结构的个体化钢板、患侧股骨与关节假体, 虚拟术中操作并制定手术计划。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5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2、7、10、3、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切口浅表及假体深部感染。5例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1.7、2.3、2.0、3.3 h, 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31、30、38、27、30 cm, 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00、300、300、500、600 mL, 住院时间分别为8、9、15、14、11 d。4例患者术中输血, 输血量分...  相似文献   
54.
目的在机器人辅助或透视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 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复位和透视辅助下徒手闭合复位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5例新鲜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 男10例, 女7例;年龄(44.0±17.4)岁;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复位、机器人辅助或透视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对照组18例, 男12例, 女6例;年龄(38.8±15.0)岁;采用透视辅助下徒手闭合复位, 机器人辅助或透视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复位成功率、复位误差、Matta复位优良率、透视次数和时间、Matta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32.4±17.5)次]、透视时间[(19.8±10.4)s]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0.8±26.6)次、(38.2±16.1)s], 观察组复位成功率100.0%(17/1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13/...  相似文献   
55.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良好的应用。随着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TiRobot)的出现, 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进入了创伤骨科领域, 为骨盆髋臼骨折、髋部骨折、手足骨折等骨折固定提供了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近期, 骨折复位机器人开启了机器人"智能"参与骨盆骨折复位的序幕, 将骨科机器人的应用从"固定"拓展到"复位"领域。此外, 机器人辅助骨折术后康复锻炼也在积极探索研究中。因此, 骨科手术机器人有望参与到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每个环节。本文将介绍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比较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同康复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康复模式及其他因素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治疗的900例就诊于北京9家三级甲等医院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其中男428例,女472例;年龄>18岁,平均(51.42±12.41)岁;根据患者主观...  相似文献   
57.
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十余年来手术治疗髋臼骨折逐渐增加,随着手术技术及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髋臼骨折术后骨不连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大量文献报道,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1-3].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探讨腰骶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临床分型。 方法2004 年11 月至2011 年8 月, 共为 36 例创伤性腰骶丛神经根损伤患者进行腹膜后腰神经丛及(或)盆腔内骶神经丛及(或)腰骶管神经根 手术探查。男24 例, 女12 例;年龄7~49 岁, 平均29.5 岁。伤后时间为2~36 个月, 平均9.3 个月。对每 例患者术中探查的神经根损伤情况与其术前临床表现、物理查体一并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出不同组合 的腰骶丛神经根联合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型。 结果 将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分为六型:腰 骶丛神经根完全损伤型(L1~S3)4 例, 腰丛+上骶丛损伤型(L1~S1)6 例, 骶丛神经损伤型(L4~S3)9 例, 上骶 丛损伤型(L4~S1)11 例, 下骶丛损伤型(S2, 3)4例, 腰丛神经损伤型(L1~4)2 例。全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腰 丛+上骶丛损伤型及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者共19 例, 73.7%(14/19)的损伤部位位于椎管内, 且均发生神经 根的断裂或撕脱。而上骶丛、下骶丛及腰丛神经根损伤共17 例, 其中64.7%(11/17)的损伤部位在盆内 段及(或)骶前孔处, 均为挫伤或牵拉伤。 结论 上述临床分型基本涵盖腰骶丛神经根损伤的常见类型, 为腰骶丛神经根损伤范围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不同类型的腰骶丛神经根损伤, 其损伤部位及性 质明显不同, 对预后的判定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分阶段治疗中,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是否增加最终内固定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5例高能量损伤导致的AO分型C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行最终内固定前采用的临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外固定组(急诊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对照组(长腿后托石膏制动),其中外固定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44.2岁;对照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42.2岁.所有患者于行最终内固定术前做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可疑患者则行下肢静脉造影,以确定是否发生DVT,比较两组患者行最终内固定术前DVT的发生率. 结果外固定组与对照组分别有7例(近端4例,远端3例)和9例(近端5例,远端4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0,P=0.716).外固定组和对照组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18.2%和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6,P=0.766).两组均为无症状DVT,发生时间分别为受伤后(7.6±1.7)d和(5.2±2.8)d.结论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分阶段治疗过程中,与石膏制动相比,使用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会增加最终内固定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