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 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 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 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 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 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 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提出弹性牵引理论,即通过下肢弹性牵引装置平衡骨盆周围主要肌肉的阻力,利用弹性牵引装置中弹性体在牵引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形变提升医生复位操作过程中的灵活性,以此解决现有骨折复位机器人无法兼顾大负载与操作灵活性要求,并在搭建的骨盆骨折复位过程中肌肉约束力模拟平台上进行重复复位实验,以探究弹性牵引对骨盆骨折复位力及操作灵活性影响,为骨盆骨折复位手术机器人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基于肌肉弹性体简化条件,搭建了模拟骨盆骨折复位过程中肌肉约束力的实验平台,模拟骨盆损伤状态下肌肉在复位过程中产生的阻力,并利用该模拟平台开展验证实验,测试比较了0 kg、5 kg、10 kg不同下肢弹性牵引条件下复位实验过程中复位力曲线,并对复位操作过程中复位力进行单因素误差分析及LSD事后多重检验分析,以此分析下肢弹性牵引装置对复位力大小的影响。最后,将患侧骨盆分别沿x、y方向平移3 cm,分析弹性牵引对平移操作灵活性的影响。结果弹性牵引可以显著减小复位操作力大小。在复位维持阶段,5 kg和10 kg弹性牵引使维持复位位置所需的把持力分别减小32. 99%和60. 85%(1号把持螺钉),以及31. 06%和62. 72%(2号把持螺钉)。在操作灵活性实验中,弹性牵引辅助下操作力相较于无弹性牵引时平均减小60%以上。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弹性牵引对辅助骨盆骨折复位的有效性,下肢弹性牵引可以有效减小复位操作过程中复位力的大小,并兼顾操作灵活性,同时有利于正确复位位置的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骶骨DenisⅡ型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应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治疗15例(17例)骶骨DenisⅡ型骨折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7岁(28 ~63岁);左侧7例,右侧6例,双侧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术前X线片和CT图像显示骶骨骨折在冠状面上压缩移位4侧,分离移位13侧;其中5例患者(5侧)存在垂直移位,3例患者(3侧)有前后方向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10d,平均5d.应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复位骶骨分离或压缩移位并固定骨折.术后行放射学检查,评估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随方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0个月(30 ~52个月)随访.骶骨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4个月(3~5个月).根据Lindahl等提出的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优11侧,良5侧,可1侧.按照Lindahl等提出的评分系统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优8例,良5例,可2例.本组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内固定物导致的刺激症状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骶骨DenisⅡ型骨折在冠状面上存在分离或压缩移位,应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可有效复位骨折并坚强固定,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4.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观察Corona mortis的存在率、部位、直径,为骨盆、髋臼骨折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髂腹股沟入路解剖20具(40侧)尸体标本,观察跨越耻骨上支的吻合血管。从耻骨联合向外操作,横跨耻骨上支的超过1 mm的连接于髂外血管系统和闭孔血管之间的血管予以保留。辨别吻合血管是动脉还是静脉,测量吻合血管的直径、血管到耻骨联合的距离。结果在40侧标本中,有31侧存在吻合血管,发生率为77.5%。吻合血管距离耻骨联合的平均距离为57 mm。血管的平均直径为3.1 mm,吻合血管都跨越耻骨上支的腹侧壁进入闭孔。吻合血管在跨越耻骨上支的部位有一定的活动度。结论髂外血管系统和闭孔血管之间的吻合血管横跨耻骨上支,存在率77.5%。吻合血管都位于耻骨上支的腹(后)侧壁,且有一定的游离度。  相似文献   
145.
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骨折术后患者焦虑情绪、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1~8月选取521例骨折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2013年1~8月选取686例骨折术后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系统的舒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术后7d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RS)评分,于患者出院前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术后6 h时,两组患者的SAS、VR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χ2=0.61,P>0.05);术后7 d时与术后6 h比较,两组患者的SAS、VRS水平均呈不同程度降低(t=3.51、5.06,P<0.01或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SAS、VRS水平低于对照组(t=4.70,χ2=3.89,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9±1.3)%、(9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5).结论 舒适护理有效缓解了骨折术后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了疼痛程度,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为患者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知识价值,对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乃至其他专业患者的护理照顾均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7.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临床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疗效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4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6例,Ⅲ型7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Ⅱ型2例,Ⅲ型8例,Ⅳ型4例。术中依次固定冠状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修复侧副韧带,并根据具体情况应用铰链外固定架撑开固定。术后6个月按照Broberg & Morrey、DASH、Mayo三种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18.7个月。骨折达临床愈合为术后10~18周,平均12.6周。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位(0°~20°)伸位(130°~140°),平均活动范围为114.5°;旋前(60°~85°)旋后(45°~75°),平均旋转范围为128°。Broberg & Morr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6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DASH评分标准评价:优7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Mayo评分标准评价:优7例,良3例,一般3例,差1例。1例出现肘关节僵硬;1例术后1天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1个月后症状消失;3例术后6个月出现异位骨化。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造成肘关节严重不稳定,手术应尽可能恢复骨性解剖结构、修复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并辅以外固定支架。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通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国内5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0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0例,女167例;年龄18~93岁,平均54.8岁.结果 肱骨近端骨折多由摔伤所致,其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同性别及年龄的患者之间受伤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在≤60岁年龄段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60岁年龄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x2=64.860,P=0.0001).在30~50岁年龄组合并损伤明显高于其他各组(x2=4.637,P=0.0001).对于>60岁患者群,肱骨近端骨折中三、四部分骨折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的患者群(x2=28.024,P=0.031).对于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其住院天数明显长于内科合并症少的患者.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摔伤是导致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原因.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多为老年患者、尤其以女性患者为主.青壮年肱骨近端骨折合并损伤较多,与交通伤等高能量致伤有关.对于>60岁的患者群,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呈现局部损伤严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吲哚美辛对髋关节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切除术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2008年12月对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例高危髋关节HO形成(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4岁)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K-L入路关节松解术,放疗采用前后对穿照射,照射野包括整个手术区域,6MV-X,源轴距100 cm,剂量以髋关节中心平面计算,术前1~4 h内或术后24 h内单次放疗组织剂量(dose of tissue,DT)7~8 Gy。所有患者术后常规服用吲哚美辛4周(25 mg,tid)。结果 15例中位随访时间20.5月(5.5~42.5月),随访时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xford hipscore,OHS)评分为(15.7±6.2)分,较治疗前OHS评分(33.5±10.8)分明显降低(t=6.259,P=0.000)。11例(73.3%)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3例(20.0%)好转,1例(6.7%)加重。5例治疗前有关节疼痛者,随访时4例疼痛消失,1例明显减轻。未观察到毒副反应。2例(13.3%)分别在术后6、3个月X线片显示HO复发,其中1例无临床症状,另1例发展为临床型HO,关节活动障碍较前加重。结论放射治疗联合吲哚美辛辅助用于预防高危患者的髋关节术后HO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0.
伸膝装置的损伤除膑骨骨折外;较为少见,且常易漏诊,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本文结合我院1980~1988年间收治7例的诊治情况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5—52岁,平均26.9岁.股四头肌腱损伤3例:新鲜伤2例,陈旧伤1例;膑腱损伤4例:新鲜伤2例,陈旧伤2例.损伤原因除1例开放性膑腱损伤外,其余6例均为间接暴力所致.损伤部位:3例股四头肌腱损伤均为膑骨上极撕脱;4例膑腱损伤均位于膑骨下极1~2cm处,其中2例伴有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