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及骨折早期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髋部骨折病房住院的1161例患者临床资料、骨密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女831例,男330例,其中(1)腰椎及髋部总体骨密度显示:T≥-1.0 SD分别为30.4%(353/1161)、6.8%(79/1161);-2.5 SD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探讨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448例髋臼或骨盆骨折患者,男347例,女101例;平均年龄为39 4岁(14~80岁).其中骨盆骨折122例,髋臼骨折3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15 d,平均13.4d.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骨折类型(陈旧性骨折与否)、术前牵引制动、术前是否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D-二聚体水平及吸烟史作为自变量,术前是否发生DVT作为因变量(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利用x2检验确定影响DVT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相应比值比(OR)、95%的可信区间(CI). 结果 共有79例(17 6%)患者发生下肢DVT.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预防血栓措施、血清D-二聚体>500μg/L与血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2 114,95% CI(1.254,3 564),P=0.005]、合并系统性疾病[OR =2.302,95% CI(1.270,4.175),P =0.006]、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2.270,95% CI(1.322,3.897),P=0.003]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及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发生DVT的可能性较大.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并严密监测血栓是否形成.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4.
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1993年8月-2004年8月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74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结果74例患者平均随访4.3年(2—10.6年)。最终影像学结果:优34例(46%),良28例(38%),可7例(9%),差5例(7%),优良率84%。最终临床效果:优18例(24%),良43例(58%),可7例(9%),差6例(8%),优良率82%。临床效果与影像学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骨折解剖复位牢固固定是获得满意结果的基础。骨折复位差、合并股骨头骨折、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5.
患者 男,56岁。1991年2月14日因交通事故致右肱骨上端闭合性粉碎骨折、臂丛神经不全损伤、腋动脉损伤。伤后4天转入我院。术中发现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116.
肱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肱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2%,肱骨骨折的1/3,是临床上相对难于处理的骨折之一.老年患者多由低能量的摔伤所致,年轻患者多为高能量的交通伤和坠落伤所致.肱骨远端骨折的术前临床评估首先依靠详细的查体,注意有无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肱动脉等损伤.  相似文献   
117.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医生最常遇到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主要好发于两个人群: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前者主要是由于运动或交通的高能量损伤所致[2-3],并常常合并软骨和韧带损伤[4];后者则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通常低能量的损伤即可导致骨折[5],且骨折严重程度不一,手法复位后出现复位丢失的几率较大.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个代表,桡骨远端骨折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课题共在全国5家大学附属医院收集到完整随访资料的骨折患者2338例,其中桡骨远端骨折186例,占8%.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析对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恩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为69.5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效果良好,可使患者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探讨合并脑卒中病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在老年髋部骨折共管模式下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的1 09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6例,女786例,年龄65~95岁(平均79.6岁)。根据既往是否有脑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155例和非脑卒中组937例。脑卒中组患者发生脑卒中至髋部骨折手术时间均大于30 d。观察指标:(1)分析脑卒中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脑卒中类型、发病史、后遗症发生率、遗留肢体不利情况,以及肢体不利侧与肢体利侧发生骨折的占比)。(2)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侧别、伤前能否户外活动、伤前行走是否需要辅具等临床特征的差异。(3)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48 h内手术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的死亡率、再手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活动恢复情况、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结果的差异。结果 (1)脑卒中组15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脑梗死141例(91.0%),脑出血14例(9.0%);1次脑卒中发病史148例(95.4%),≥2次发病史7例(4.5%);有脑卒中后遗症60例(38.7%);遗留肢体不利的患者43例(27.7%),其中81.4%(35/43)骨折发生在肢体不利侧,18.6%(8/43)发生在利侧。(2)2组患者的性别、骨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脑卒中组患者较非脑卒中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小(79岁与81岁),脑卒中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发生率(58.7%,91/155)、辅具帮助行走的比例(43.9%,68/155)及无法户外活动的比例(11.6%,18/155)均较非脑卒中患者高(49.6%,465/937;23.5%,276/937;5.7%,53/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组患者的入院48 h内手术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院内死亡率及入院后30 d、120 d、1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后30 d、120 d、1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恢复伤前活动能力的比较,入院后30、120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后1年随访脑卒中组(48.9%,68/139)低于非脑卒中组(59.8%,468/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79,P<0.001)。脑卒中组入院后30 d、120 d、1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为0.62(0.46,0.74)、0.78(0.57,0.90)和0.83(0.57,0.94)分均低于非脑卒中组的0.69(0.51,0.78)、0.83(0.73,0.94)和0.93(0.75,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2.97、-4.83,P值均<0.05)。结论 合并脑卒中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总体发病年龄稍早于无脑卒中史者,既往多有1次脑梗死病史发作,少部分人遗留有后遗症,伤前活动能力较差,髋部骨折多发生在脑卒中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侧。共管模式下对于脑卒中病史超过30 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实施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架尺骨延长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MO)所致前臂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外固定架尺骨延长治疗HMO所致前臂畸形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14.5岁(12~16岁);右侧2例,左侧3例;MasadaⅠ型2例,MasadaⅡB型3例。5例患者均接受尺骨延长手术治疗。对3例MasadaⅡB型患者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另2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1例合并桡骨骨折患者同时行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截骨术后8~10 d开始行尺骨牵开延长。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12~30个月)。3例MasadaⅡB型患者桡骨头均自行复位。5例患者尺骨平均延长37.5 mm(30~45 mm),平均应用外固定架时间162 d(122~274 d),平均外固定架指数48.9 d/cm。术前和术后平均梅奥肘关节评分分别为36.4分和92.7分,平均肘关节屈曲活动范围分别为118.0°(110°~130°)和130.0°(120°~150°),平均伸肘活动范围分别为12.7°(10°~20°)和3.5°(0°~10°),平均前臂旋前活动范围分别为18.6°(5°~30°)和44.7°(30°~65°),平均前臂旋后活动范围分别为71.2°(50°~85°)和86.5°(75°~90°)。1例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2例出现针道感染;1例尺骨过早愈合,行第2次截骨手术后延长顺利。未见神经血管并发症。5例患者对治疗结果均满意。结论采用外固定架逐渐延长尺骨治疗HMO患者尺骨短缩畸形和桡骨头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