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49篇
特种医学   7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脑动脉硬化的经颅多普勒诊断与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妍钰  吕滨 《黑龙江医药》2001,14(2):141-142
脑动脉硬化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尤其在我地区发病率极高。以往仅是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一些间接的辅助检查进行诊断,诊断率不高。近年来,我院引进了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分析仪,使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更加简便明确。而且因其无创伤性、可重复性等特点,被临床广泛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诊断脑动脉硬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常见的非阻力型脑动脉硬化;另一类为高阻力型脑动脉硬化。其诊断差异在于血管搏动指数(PI)的高低。为深入探  相似文献   
22.
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栓塞五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AD)合并急性肺栓塞(PTE)的发病情况,分析A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合理性。方法:我院2002~2006年共收治AD患者1094例,其中5例合并PTE。除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外,AD和PTE均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结果:5例AD合并PTE患者发病年龄为44~67岁,3例初诊误诊,AD合并PTE占AD患者的4.6‰。5例均为多发PTE,皆累及右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其中4例同时累及左肺动脉或其分支。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患者出院后(1~45个月)电话随访,3例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两例失访。结论:AD误诊率较高,AD合并PTE比较罕见,占AD患者的4.6‰。A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时应警惕PTE,但需与夹层血肿或者夹层内血栓压迫右肺动脉等情况鉴别。对于夹层病情相对稳定、无外科手术指征或其他合并症的情况下,可给予抗凝治疗,推荐控制INR1.8~2.0之间。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主动脉瓣和(或)升主动脉置换手术后,主动脉根部-右心房耳分流术患者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主动脉根窦部手术且同时行右心房耳人工造口分流术的87例患者,术后采用电子束CT(EBCT)或16、64层CT扫描机行非心电门控连续容积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86例患者于术后2~20d内行首次CT检查,1例术后15年行CT检查.结果 87例患者CT均明确诊断主动脉血管吻合口漏,异常血流经右心房耳口引流入右心房.少量分流25例,中量分流47例,大量分流15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年升主动脉周围大量对比剂外溢,右心房、室明显增大).术后复查CT超过2次的患者37例,其中10例随访期内见少至中量分流漏口消失,8例少量分流较前减少,14例少至中量分流较前无明显变化,5例中量分流者3个月后复查分流较前增加.结论 右心房耳分流术患者CT为首选检查手段,可明确分流情况且定量分类,根据其影像特点可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亦是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4.
重度的颈动脉狭窄是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并发症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伴发率约为12%,目前国内尚未见瓣膜病合并颈动脉狭窄伴发情况的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25.
社区居民高血压与糖尿病及高胆固醇血症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的知晓、治疗和控制状况。方法于2007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山社区进行现况研究,共调查1 256名居民,其中男性年龄在35~74岁,女性年龄在40~74岁。调查收集居民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病和治疗情况,并进行血压测量和空腹血糖血脂测定,根据有关指南确定疾病的诊断标准。结果高血压患病率和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40.6%、78.4%、62.0%、27.1%;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上述各率分别为10.3%、80.6%、68.2%、25.6%和8.9%、34.8%、32.1%、12.5%。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知晓率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和患者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胆固醇血症是否知晓无显著关联。结论社区人群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防治状况优于高胆固醇血症。为预防心血管病,除应加强血脂异常的防治外,需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6.
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血管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和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诊断冠心病的不同价值;探寻造成冠状动脉EBCTA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和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 107例患者同时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EBCT冠状动脉钙化(非增强扫描)和血管造影(增强扫描).EBCTA采用静脉法单层心电门控增强扫描,诊断在断层和三维重建图像上完成.CCS采用Agatston方法完成.EBCT与CCA结果做双盲法对照研究.结果 7例(6.5%)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CCS和EB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79.2%和73.0%(χ2= 0.17,P> 0.05),特异性分别为65.6%和87.6%(χ2=5.32,P< 0.01).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显示EBCTA诊断冠心病的价值优于CCS(χ2=45.09,P< 0.01).EBCTA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三维重建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最差(t=11.80,P< 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 (t=8.69,P< 0.001).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6.5%的左主干,29.5%的左前降支,24.6%左回旋支和11.8%右冠状动脉(χ2=44.65,P< 0.01).结论 EBCTA在显示非钙化性或少量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方面优于单纯冠状动脉钙化扫描,对于大量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并无优势.EBCTA具有中等度的诊断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是临床筛查冠心病较理想的无创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27.
电子束CT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束与普通CT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电子枪取代了X线球管,从而使扫描速度大大加快,时间分辨率的极大提高,使之实现了对心血和病的检查,本文全面介绍了EBCT设备结构及其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最新进展,在此方面显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穆德毅  吕滨  林华  陈云萍 《吉林医学》2003,24(6):565-565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8例患儿,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9~15岁,瘦长体型5例,匀称体型3例。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直立性蛋白尿2例,发作性肉眼血尿4例(伴蛋白尿1例),腹痛2例,腰部不适2例。均无少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头晕、头痛。体征:血压正常,均无浮肿,下腹压痛1例,左侧腹压痛2例,左侧肾区有叩击痛1例,均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诱因:运动及劳累4例,长时间站立2例,受凉1例,无明显诱因1例。1.3实验室检查:①尿液检查:尿红细胞位相检查6例,均为非肾小球性红细胞。尿蛋白阳性4例,晨起尿蛋白(±)~(+),活动后(+)~()。②检查血常规、血BUN、肌…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均采用单层增强扫描(SSM)和血流扫描(FLOWSTUDY);三维重建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并与手术结果做了对照,其中7例有术后造影检查结果。结果150例EB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399支搭桥血管中有318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797%;其中,100支乳内动脉桥中87支通畅(占87%),296支大隐静脉桥中228支通畅(占77%),3支桡动脉桥全部通畅(100%)。7例患者EBCT结果显示12支桥有5支发生了阻塞,与其造影结果一致。结论EBCT是评价搭桥血管通畅与否的很有价值的无创方法,并有望取代常规心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自1986年4月至2009年4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6029例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88例并发症和5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遗留严重功能障碍及需要经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为严重并发症,将患者离开导管室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定为迟发.结果 6029例先心病患者介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4%,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的并发症为7.69%(184/2392);动脉导管未闭(PDA)组为4.20%(87/2070);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1.31%(10/761);室间隔缺损组为14.94%(85/569);体肺侧支栓塞术组为3.13%(3/96);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组为30.95%(13/42);冠状动脉瘘栓塞术组为12.50%(2/16);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组为20.00%(2/10);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66.67%(2/3).6029例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65%,其中迟发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22%.总病死率为0.08%,其中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26%(2/761),PDA封堵术组为0.05(1/2070),房间隔造口术组为9.10%(1/11),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33.33%(1/3).紧急手术占0.22%(13/6029),择期手术占0.13%(8/6029),安装永久起搏器占0.03%(2/6029),其余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介入处理.结论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低,术前应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沟通,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部分介入治疗术后迟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