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8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30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析患者血脂水平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T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t=3.419,P<0.001;t=11.873,P<0.001),载脂蛋白A1(ApoA1)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t=-3.412,P=0.001);年龄、非HDL-C(N-HDL-C)、LDL-C/HDL-C、TC/HDL-C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OR=0.95,95%CI(-0.074,-0.034),P<0.001;OR=0.3,95%CI(-1.675,-0.765),P<0.001;OR=1.55,95%CI(-0.735,-0.144),P=0.004;OR=0.71,95%CI(-0.627,-0.054),P=0.02]。结论受检者的血脂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以N-HDL-C、LDL-C/HDL-C、TC/HDL-C和ApoA1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性更强。  相似文献   
36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363.
目的 探讨动态各脉压(PP)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并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n=180)和非冠脉狭窄组(n=72);根据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病(EH)史分为EH组(n=164)和非EH组(n=88).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EH组较非EH组冠心病(CHD)患病率明显增高(81.1% vs 53.4%,P=0.000);EH组双支、三支冠脉病变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EH组(28.7%vs 5.7%,P=0.000;29.3%vs 9.1%,P=0.000);冠脉狭窄组动态各收缩压(SBP)、PP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并且各动态PP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动态PP、白日动态PP、夜间动态PP、年龄均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密切.且夜间动态PP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关系更密切.结论 动态各PP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夜间动态PP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364.
大气颗粒物致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颗粒物(PM)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按其粒径的不同可分为PM10、PM2.5、PM0.1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气颗粒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总结了部分相关研究,归纳总结PM致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自由基与氧化损伤,系统炎症以及转录因子、炎症相关因子的激活,对心肌离子通道的影响,细胞钙稳态破坏,自主神经的影响等。从而为PM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