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本文介绍一种不开窗兔耳微循环观察方法,并用此法进行了模拟失重情况下兔耳微循环及特异功能和气功师对悬吊免耳微循环影响的研究,均取得满意效果。实验结果证明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无损伤;适于进行长时间的慢性实验,尤其是进行一些可造成兔耳微循环变差的实验;易于找到选定的微血管,可进行同 相似文献
24.
微重力或模拟微重力时体液头向转移,首先波及肺循环,肺部血液和体液增加,并在肺各部之间存在着差异。肺血管充盈,扩张,并在模拟微重力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肺微血管损伤,对肺循环调节功能变化的研究减少,作者认为对肺血管反应性的观察将有助于了解肺循环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5.
在失重飞机上,以每个抛物线飞行创造35~40秒钟的微重力环境,对43名被试者进行了82架次微重力实验飞行,研究了失重对人的前庭功能、心血管功能及进食饮水的影响。实验发现人对短时间微重力环境适应好的和较好者为83.7%,适应性较差或差者为16.3%;个别被试者出现轻微的空间运动病症状;或出聊心血管异常反应;对航天食品和饮料以及包装方式、进食方法进行了考验,取得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26.
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维持依赖于心功能正常。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心脏动力学参数是检测的重点之一。虽然航天中有关心脏动力学参数的报道不尽一致,但一般都观察到航天后立位应激时心脏动力学参数有较大变化,立位耐力降低的机理尚不清楚,心脏动力学变化对立位耐力的影响也有待探讨。本文对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有关心脏动力学的变化及变化机理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7.
头低位卧床7d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短期模拟失重对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时心血管功能下降机理积累资料。方法6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头低位6°卧床7d。分别观察卧床前、后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变化。心肺循环功能检测选用XXH-2000型小循环心功能检测仪。结果头低位卧床7d致被试者立位耐力降低,卧床后右心室射血期(j-z)缩短,右心室排血效率降低(Q-j/j-z升高),提示右心功能减退。心血管调节适应性反应减弱,右心功能储备降低。结论c波高度(hc)、c波高度与Z波高度的比值(hc/hz)可作为评价立位耐力或预测立位晕厥的指标;小循环心功能检测法评价立位心肺循环功能的变化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28.
尾部悬吊大鼠胸主动脉和肺动脉舒张反应性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SM)时大小循环动脉血管舒张反应性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SM时大小循环血管局部调节的适应机理和立位耐力降低机理的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采用-30°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微重力的生理效应,研究对照组(CON组)、悬吊7d组(TS7组)和悬吊14d组(TS14组)离体灌流的胸主动脉(TA)和肺动脉(PA)环的反应性.结果TS7组TA和PA舒张反应显著增强;TS14组PA反应有减弱趋势而TA仍有增强.去内皮PA对硝普钠的舒张反应3组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模拟微重力时大小循环动脉舒张反应的不同变化,是局部调节功能降低的表现,可能对SM后立位耐力降低有贡献. 相似文献
29.
心率变异分析是一种无损伤性的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评价技术 ,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航天医学的研究中也作为观察失重或模拟失重对人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影响的一种无损伤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率变异谱分析方法在航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负荷量较大的立位加下身负压方法 (HUT L BNP) ,观察被试者实验中的心率变异 (HRV)谱参数的改变 ,以了解 HU T L BNP时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特点。 实验方法是记录了 11名男青年在 75°立位加 - 4.0 k Pa下身负压 (HUT L BNP) 2 0 min期间心电、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0.
目前,对航天员心血管选拔的方法和标准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缺少对地面模拟失重调节适应能力的选拔方法。本文以人在头低位-15°卧床4h,模拟航天员进入失重时体液头向分布的生理效应,观察心血管调节反应和适应能力及其个体差别。结果发现,38%受试者可根据心血管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分为两种不同反应类型。不适应型受试者在卧床30min至60min内出现类似空间适应综合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心率、血压、总外周阻力、动脉顺应性和脑血流图等指标与适应性组比较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