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6篇 |
内科学 | 7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33篇 |
中国医学 | 80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沙棘为典型多基原藏药,混用现象时有发生。该文旨在构建一种基于DNA条形码和~1H-NMR代谢组学的二维鉴定方法,为沙棘药材的准确鉴定与应用提供参考。应用ITS2和psb A-trn H序列以对中国沙棘、江孜沙棘和西藏沙棘进行DNA条形码鉴定,分析其种内及种间变异、遗传距离等,构建系统发育邻接(NJ)树。同时采用基于~1H-NMR代谢组学方法获得3种沙棘药材的代谢物指纹谱图,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DNA条形码结合~1H-NMR代谢组学可以发掘3种沙棘种间的遗传和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并对3种沙棘进行准确鉴定。基于DNA条形码和~1H-NMR代谢组学建立的多基原藏药沙棘二维鉴定方法准确可靠,能为藏药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62.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ITS2序列鉴定市售黄柏药材及其混伪品,保障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方法:对90份药材及其基原植物样品进行DNA提取,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运用CodonCode Aligner V3.7.1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区和引物区,得到ITS2序列,运用MEGA 6.1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于K2P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90份实验样品均能提取到DNA,其DNA经PCR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剪切后均能得到高质量ITS2序列。川黄柏和关黄柏基原物种黄皮树和黄檗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分别为0.018和0.004,均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0.051和0.056);NJ树结果显示川黄柏和关黄柏聚为一支,其混伪品各自聚为一支。结论: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准确、有效地鉴定市售黄柏药材及其混伪品,为其市场监管及用药安全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63.
目的:研究醋白芍、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醋白芍及炙甘草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醋白芍、炙甘草单味药及其药对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煎煮法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醋白芍4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分别为:醋白芍(1.07±0.12、0.36±0.02、2.00±0.21、0.37±0.03)mg/m L;醋白芍-甘草(1.89±0.11、0.86±0.05、3.25±0.13、0.52±0.03)mg/m L;醋白芍-炙甘草(1.90±0.09、0.87±0.04、3.30±0.24、0.52±0.01)mg/m L。炙甘草五种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分别为:炙甘草(6.53±0.25、2.17±0.33、0.52±0.21、0.48±0.23、0.09±0.03、9.79±0.65)mg/m L;炙甘草-焦白芍(5.13±0.32、2.11±0.21、0.47±0.12、0.57±0.22、0.12±0.02、8.40±0.75)mg/m L;炙甘草-炒白芍(6.47±0.33、2.67±0.23、0.56±0.23、0.60±0.23、0.12±0.01、10.42±0.78)mg/m L;炙甘草-醋白芍(8.76±0.35、3.10±0.43、0.79±0.32、0.76±0.34、0.15±0.05、13.56±0.99)mg/m L。结论:配伍影响或改变了药效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改变了药效组分的溶出,最终改变了药效组分在复方汤剂中存在状态。中药治疗作用的关键在于药效组分,包括药效组分的组成及各药效组分之间的比例。药效组分的组成不同,疗效也不同;药效组分的组成相同,但比例不同,疗效也不一样。不同组成的药效组分或不同比例的药效组分分别代表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其根源在于药效组分的不同,应加以区分。因此,对中药药效组分的研究与探讨是解析中药配伍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64.
目的:与西药对比,研究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18岁以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20人,中药组采用内服白虎加桂枝汤,外敷醋调大黄粉;西药组采用艾托考昔口服120mg/天,并与治疗前,治疗后4小时、1天、2天、3天和7天评估患者关节的疼痛、压痛、肿胀、皮肤红晕情况,并记录每天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均有明显效果,但在治疗后4小时,中药组疼痛评分更优于西药组,P=0.01,其余4个时间点的比较,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安全性的评估上,中药组的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组,P=0.038.结论:中药的内服外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与西药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使用中药的副反应明显少于西药. 相似文献
265.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的成熟,肝移植手术的数量显著增多,但术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仍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移植术后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从AKI的诊断标准、致病因素及生物标记物等方面,回顾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肝移植术后AKI的认识,减少术后AKI的发生,改善移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66.
目的探讨手部屈肌腱损伤术后增殖期功能锻炼的方法,最大限度降低缝合肌腱再次断裂的机率.方法对照组(40例)术后增殖期功能锻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锻炼的次数与强度,观察组(40例)术后增殖期功能锻炼不随时间延长增加次数与强度.结果观察组缝合肌腱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意义;两组患手功能恢复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屈肌腱损伤术后增殖期,功能锻炼不增加或适当减少锻炼次数与强度,在保证患手功能优良率的同时,可降低缝合肌腱再次断裂的机率. 相似文献
267.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探讨短肠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治愈情况,将随访的40例患儿按照术后保留肠管长度分为短肠组及非短肠组,以同年龄段正常儿童平均体重作为对照,将短肠组体重分别与非短... 相似文献
268.
269.
270.
目的 探讨Ⅰ期改良Pe(n)a术治疗新生儿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新生儿行Ⅰ期Pe(n)a术,其中31例进行2个月至4年4个月随访,对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例因肺部感染加重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切口部分裂开,余恢复良好.31例坚持随访2个月至4年4个月,3例便秘,3例稀便时污粪,1例用力时污粪,2例直肠黏膜脱垂,1例切口感染,1例肛门狭窄(未坚持扩肛所致).无完全大便失禁、瘘管复发、尿潴留等并发症出现.17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有3例存在RAIR.结论Ⅰ期Pe(n)a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肛门功能良好,早中期疗效满意,Ⅰ期Pe(n)a术是一种创伤小、花费少、美观、简洁的手术方式.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cost- effectiveness , and medium-term outcome of one-stage repair of intermediate and high imperforate anus in the newborn. Methods This i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forty eight consecutive newborns who underwent one-stage anorectoplasty during the newborn period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January 2006 and March 2010. Thirty one of 48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2 months to 4 years 4 months, followed-up data on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Results Forty-five patients had excellent results. One case died of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ailure, the other two suffered from part incision dehiscence. Twelve of Thirty-one of the 48 cases has been followed-up for 2 months to 4 years and 6 months. No fecal incontinence,fistula recurrence,urinary retention has been observed. 3 cases has had constipation, 4 patients has soiled his diapers between bowel movements, 2 cases has had rectal mucosa prolapse, 1 patient has had wound infection, 1 patient has had stricture of anus without dilating of the anus. 17 cases underwent Anorectal manometry,only 4 exist RAIR. Conclusions Complete 1-stage repair using the Pe(n)a to treat high-type and intermediate-type anorectal malformations can be offered the same results as the traditional Pe(n)a. Also.it is safe and feasi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