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6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129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497篇
内科学   204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693篇
预防医学   337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326篇
  4篇
中国医学   311篇
肿瘤学   7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变应性咽炎是指发生于咽喉部与变态反应有关的一种疾病,在耳鼻喉科较常见,但在临床上往往以内科病就诊.本次选择临床确诊的86例变应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单胺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变应性咽炎86例,所有病例根据病史、症状、鼻咽喉部检查、X线胸片检查排除鼻咽喉其他病变及支气管和肺部的器质性病变,均符合《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8~60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8岁,2组病例病程均在15 d以上,最初均用过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5d以上且年龄、性别及病情均相似,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3.
背景:DNA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DNA甲基化需要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修饰。目的:探讨DNMTs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8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DNMT1、DNMT3a、DNMT3b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4种胃癌细胞株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中DNMT1、DNMT3a、DNMT3b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68.8%对10.0%,P0.01)。胃癌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DNMT3a和DNMT3b(68.8%对38.8%、40.0%,P0.05),而癌旁组织中DNMT1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DNMT3a和DNMT3b(10.0%对60.0%、52.5%,P0.05)。DNMT1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明显相关(P0.05),而DNMT3a和DNMT3b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与正常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相比,胃癌细胞株中DNMT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DNMT3a和DNMT3b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DNMT1表达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DNMT1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入选 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 ,经冠状动脉内灌注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随访 3个月后 ,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 4 5 3%± 9 8%升高至 5 4 5 %± 6 5 % (P =0 0 0 3) ;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 (SPECT)显示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 ,即刻和延迟心肌灌注评分分别由术前的 2 9 5± 5 8和 2 8 6± 6 3降低至 2 3 9±5 7和 2 3 0± 6 1(P均 <0 0 1) ,没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可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操作安全性。  相似文献   
65.
微小RNA(micro RNA)是一种序列上高度保守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发挥基因调控作用,已被认为是多细胞生物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方式。红细胞的发育成熟是多个基因有序开启(或表达增强)和关闭(或表达降低)的结果 ,伴随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靶基因的确定,近年来发现诸多micro RNA在红系细胞中表达,对红系造血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调控作用与红系分化转录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1例唐氏综合征(DS)合并桥本毒症、反复脑梗死的报道,探讨DS合并脑梗死可能的机制。方法详细介绍1例10岁DS患儿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毒症(HTT)和反复脑梗死的诊断治疗过程,系统检索文献并复习已报道的类似病例,汇总DS合并脑梗死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10岁女童,以"消瘦,无力,多汗4月余"主诉入院,既往曾检查染色体核型47,XX,+21,诊断DS。入院后查甲状腺功能提示TPOAb明显升高、TRAb正常,TSH降低,抗双链DNA抗体1∶101(+),抗组蛋白抗体1∶101(+),MPO 1∶101弱(+),PR3 1∶101弱(+),诊断为HTT。予抗甲状腺等治疗后好转出院。2月余后无明显诱因2次发生肢体无力、行走困难,MRI分别提示左侧和右侧脑梗死。予康复、抗凝、抗炎和抑制免疫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随访1年患儿病情稳定。从Web of science、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检索DS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共19篇,汇总17例DS合并脑梗死病例,41.2%合并感染,52.9%合并Moyamoya病,23.5%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47.1%伴有自身抗体阳性,DS合并脑梗死总体预后较好。结论 DS合并桥本毒症、反复的脑梗死少见,但对生存时间较长的DS患者需要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隔药灸脐配合耳穴贴压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南京市鼓楼医院中医科病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1个疗程。试验组为隔药灸脐配合耳穴贴压,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为西药得舒特治疗,14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 -36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3%、83.3%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隔药灸脐配合耳穴贴压能够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临床依据,利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建立稳定的抗小鼠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用于相关药物药效学及机制的研究。方法:1制备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分离获得小鼠GBM组分,制备成冻干粉免疫家兔,得到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2建立抗小鼠GBM抗体诱导的小鼠肾炎模型。将兔Ig G与弗氏完全佐剂(CFA)充分乳化,于C57BL/6小鼠右脚脚掌注射进行致敏,3 d后尾静脉注射兔血清进行再次免疫。3肾炎小鼠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醋酸泼尼松龙(PNS)进行干预治疗,口服给药14 d,2 mg·kg-1·d-1,观察小鼠蛋白尿、蛋白肌酐比、血生化的变化。结果:注射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200μl,300μl,500μl),成功建立小鼠肾炎模型,模型小鼠蛋白尿及血清尿素氮(BUN)水平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NS治疗后,能明显降低肾炎小鼠蛋白尿水平、蛋白肌酐比及BUN水平(P0.05,P0.01),缓解小鼠肾炎症状。结论:含抗小鼠GBM抗体的兔血清能够成功诱导小鼠肾炎模型,醋酸泼尼松龙能够有效发挥治疗作用,证实该模型可用于相关药物药效学及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2010—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为本市的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宝鸡市2010—2019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据和病原学监测结果,建立数据库,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优势病原谱的变化,再应用ArcGIS 10.1系统对手足口病发病进行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结果?2010—2019年宝鸡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5 546例,平均发病率为94.62/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1031.484,P=0.000);各年龄组发病率不同(χ2趋势=61 405.833,P=0.000),其中1~2岁组年平均发病率最高(2572.65/10万)。宝鸡市手足口病病原谱的构成:2010年优势病原为Cox A16(65.14%),2011年、2012年和2014年优势病原为EV-A71(82.67%、48.97%和54.87%),2013年、2015—2018年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62.11%、49.34%、53.02%、42.29%、80.50%),2019年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比例相当(55.42% vs. 43.07%),各年间优势病原分布不同(χ2=874.879,P=0.000)。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具有空间聚集性,高值聚集区为本市南部地区及主城区。结论?陕西省宝鸡市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0.
线粒体糖尿病在临床上十分少见,截止2005年国内报道的线粒体基因nt3243A→G突变糖尿病家系33个,患者共104例[1].以下对我们新发现的1例线粒体糖尿病家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