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脑胶质瘤一直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高级别胶质瘤因其浸润生长快,位置特殊,综合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肿瘤免疫治疗通过维持肿瘤与免疫系统的平衡,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限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免疫治疗已运用与多种实体瘤中,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也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阻断PD-1/PD-L1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本文就PD-1/PD-L1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扩大经蝶入路涉及的各种标志结构、活体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为扩大经蝶入路提供直观的形态学基础、详尽的解剖学参数。方法 选择80例临床患者,术前测量患者的鼻孔大小、鼻小柱的高度、鼻梁与双眼内眦和鼻小柱三点平面的夹角、鼻梁的长度;术中测量鼻小柱到蝶窦口的距离,观察蝶窦口的形状,测量蝶窦口最长、短间距,观察蝶窦分隔的形态、三个隆起的形态及三者间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质地及色泽,测量蝶窦壁、筛房、鞍底、斜坡切除范围以及操作空间大小,并对颅底重建材料选择和修补方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鼻外形按鼻柱的高低分为鞍鼻、正常鼻、鹰鼻和肢端肥大鼻。鼻孔的形状呈“肾形”、“球形”、“雪人形”、“三角形”。 蝶鞍底最大开凿距离:海绵窦间为(18.9±2.51) mm,鞍结节、斜坡间为(19.2 ±2.67) mm。切除肿瘤后空间观察,经蝶入路前可达前组筛窦,后可达下斜坡。结论 测量数据有利于术前选择窥器的型号、放置窥器深度、体位的仰角、鞍底开窗范围,避免损伤颈内动脉、海绵间窦、颅神经等使手术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p32胶体立体定向囊腔内放疗治疗脑囊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穿刺直接注入放射性核素p32胶体囊腔内放疗治疗脑囊性肿瘤20例.结果 20例患者颅内压迫症状均得到缓解,意识逐渐清醒,头痛、恶心、呕吐症状消失.随访1~6年(平均3年).2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CT或MRI显示肿瘤缩小或消失者15例,占75%,无变化者3例,占15%,肿瘤增大者2例,占10%.结论 放射性核素p32是治疗脑囊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放疗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切除中小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 方法 应用眶上和翼点锁孔手术切除25例肿瘤,并探讨手术效果、手术技巧及并发症. 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21例(21/25) ,近全切除4例(21/25),无手术死亡,3例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 结论 应用锁孔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对中小型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5.
大型垂体腺瘤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切除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总结和介绍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 ,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的临床体会。 方法 对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为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的 44例 ,作一侧眉内长约 5cm的切口 ,眶上铣 2 5cm× 3 5cm半圆形的游离骨瓣 ,抬起额叶暴露鞍区 ,在手术显微镜下沿鞍膈和肿瘤包膜之间分离解剖肿瘤界限与肿瘤囊内分块切除交替进行 ,最终将肿瘤分离全切除。术后半年随访 ,进行头颅MRI检查 ,观察肿瘤切除情况 ,并检测血清激素水平和视力、视野 ,判断临床疗效。 结果 临床40例达到肿瘤全切除 ,2例近全切除 ,2例大部切除。术后原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无死亡病例。 结论 采用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 ,能够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和巨型垂体腺瘤 ,而且损伤反应小 ,并发症少 ,康复快  相似文献   
66.
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皮质监测下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23例,其中9例行联合手术方法治疗.现将手术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6~58岁.病程均5~30年,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视频脑电图检查.其中有占位病变4例、海马-杏仁核萎缩病灶3例、杏仁核钙化灶1例.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 探讨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原因,总结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及出现截瘫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动脉瘤栓塞及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除头痛及颈部不适症状外,5例伴有双下肢截瘫,1例为四肢瘫,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及抗血管痉挛对症治疗,截瘫肢体肌力由发病时的0-Ⅰ级恢复至Ⅳ-Ⅴ级,基本可正常生活,其中2例肌力恢复所需时间较短,约2周,余4例患者3个月内恢复.术后半年及1年随访患者肢体肌力完全恢复.结论 以截瘫为临床表现的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其发病原因倾向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致大脑初级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前区供血不足,出现截瘫甚至四肢瘫.采用介入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术后辅以抗血管痉挛及改善神经功能的对症治疗,截瘫症状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癫痫发作后24 h内P2X7受体(P2X7R)和神经连接蛋白(NLGN)的表达特点,并探讨P2X7R抑制剂负性调控癫痫发生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分别为1 h、3 h、6 h、12 h、24 h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均制备为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模型,Racine评分量表评级达4或5级为造模成功。依次于癫痫发作后1 h、3 h、6 h、12 h及24 h将各组大鼠处死,空白对照组与1 h组一同处理,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2X7R、NLGN1及NLGN2在各组大鼠海马和内嗅皮质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干预组(造模前腹腔注射P2X7R抑制剂+载体)和对照组(造模前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载体),每组3只。记录两组大鼠药物诱发癫痫的潜伏时间,以判断癫痫持续状态的严重程度;之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大鼠海马和内嗅皮质中NLGN1、NLGN2的表达情况,以判断P2X7R抑制剂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1 h、3 h、6 h、12 h及24 h组大鼠均造模成功。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癫痫发作后1 h或3 h,P2X7R、NLGN1及NLGN2在癫痫模型海马和内嗅皮质中的相对表达量(海马:分别为1.194±0.053、2.367±0.336、2.319±0.234,内嗅皮质:分别为1.185±0.104、2.094±0.178、1.512±0.332)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海马:分别为1.014±0.046、1.108±0.101、1.134±0.177,内嗅皮质:分别为0.917±0.081、1.046±0.093、1.017±0.028;均P<0.05);且随发作时间延长,表达均有降低的趋势(均P<0.001)。干预组药物诱发癫痫的潜伏时间较对照组长[分别为(34.5±2.6)min、(20.0±3.1)min,P=0.029]。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干预组海马中NLGN1和NLGN2的相对表达量(NLGN1:0.678±0.011,NLGN2:0.904±0.060)均低于对照组(NLGN1:1.031±0.039,NLGN2:1.135±0.079;均P<0.05),而内嗅皮质中NLGN1和NLGN2的相对表达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1 h或3 h内,P2X7R和NLGN蛋白在海马和内嗅皮质中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且在发作后24 h内,随发作时间延长呈降低的趋势;P2X7R抑制剂可通过抑制海马区NLGN的表达进而负性调控癫痫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70.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此外,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耐药性,及对放疗敏感性较差等特点,故预后极差。其中肿瘤微环境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环境中胶质瘤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GAMs)的作用正逐渐被重视。GAMs不仅有中枢系统的常驻小胶质细胞,还有来自外周的巨噬细胞。GAMs还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极化类型,即抑制肿瘤生长的M1表型和促进肿瘤生长的M2表型。并且GAMs不单单和肿瘤细胞具有联系,还与微环境中其他非癌性脑细胞也有互动。该文将从GAMs的来源、极化、与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相互影响阐述其在GBM中的作用,并且从靶向治疗的角度探讨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