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严重器质性二尖瓣反流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A)升高的预测因素及与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二尖瓣脱垂或连枷样引起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694例,男361例,女333例,年龄17~57岁,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行组织多普勒(TDI)分析,根据三尖瓣反流速度测算PASP;合并EF%<55%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予以排除.根据PASA数值由低至高分成四组,作相关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PASP平均为(40±15)mmHg,与年龄(r=0.36,P<0.01)、MR(r=0.30,P<0.01)、二尖瓣瓣环E/E(侧壁,r=0.40,P<0.01;室间隔,r=0.41,P<0.01)、左心房内径指数(r=0.50,P<0.01)、右心室内经指数(r=0.30,P<0.01)、左心室及右心室舒张功能参数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些变量随PASP的增加而增加;PASP与二尖瓣瓣环TDI收缩期速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的相关性则较差.多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年龄、MR、左心房大小,以及左心室充盈压指标E/E(侧壁、室间隔)是PASP升高的独立性预测因子.结论 二尖瓣脱垂或连枷样二尖瓣引起中-重度器质性二尖瓣反流且左心室收缩功能尚正常的患者,年龄、MR、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充盈压及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对PASP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 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 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 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 mm比7.8±3.1 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 min 比68±17 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鼍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 mL比176±46 mL,P<0.05).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 mm比21.1±7.3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 mm比2,74±0.12 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 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方法:AMI组患者45例和SAP组患者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 IVUS检查。通过 IVUS评价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MI组血栓(20%)、夹层/破裂(33.3%)、正性重构(81.3%)、低回声斑块(64.4%)明显高于 SAP组分别为0,4.0%,53.4%,28.0%,P<0.05 或0.01;AMI组斑块长度[(17.2±9.8)mm]、斑块面积[(12.4±5.9)mm2]较SAP组[分别为(10.3±6.2)mm,(9.1±4.3 )mm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0.01)。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 AMI患者梗死相关斑块的特征,AMI发生与事件前斑块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