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58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RelB基因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慢病毒载体沉默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的RelB基因, 建立RelB基因低表达的骨髓致耐受DC, 为自身免疫病的防治提供新方法.方法: 设计小鼠RelB基因干扰的靶序列R5, 合成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上, 与慢病毒的包装材料在293FT细胞中包装成病毒颗粒, 收集病毒上清, 测定病毒滴度, 然后包装慢病毒感染DC, 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 灰度扫描并用软件分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 未成熟DC作对照组, 选择T6包装病毒为RNAi的阴性对照.结果: RT-PCR和免疫荧光方法发现R5病毒感染的DC RelB基因表达水平与未成熟DC基因表达水平接近, 低于成熟DC的表达水平(P<0.05), 而实验对照T6组病毒感染的DC其RelB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未成熟DC(P<0.05)和R5病毒转染DC组(P<0.05).结论: 小鼠骨髓DC表达的RelB基因被慢病毒载体有效沉默, 有望成为DC免疫治疗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02.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和DC2.4中RelB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研究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dendriticcells,BM-DC)和DC2.4中核转录因子RelB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体系扩增骨髓前体细胞的方法产生未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在培养结束前18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BM-DC;DC2.4细胞系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于37℃,5%CO2条件孵箱中培养。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的BM-DC、未成熟的BM-DC和DC2.4,RelB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40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在成熟的BM-DC中则呈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在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高水平表达,而在未成熟的BM-DC中呈低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BM-DC和DC2.4中均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BM-DC中呈高水平表达,成熟的BM-DC与未成熟BM-DC及DC2.4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BM-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RelB基因在DC2.4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不成熟的DC细胞系。DC2.4具有的未成熟DC的特点可能与RelB基因的低水平表达有一定关系。抑制骨髓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检测尿液组织因子促凝血活性的方法。方法以owren-koller稀释液5倍稀释尿液后,在STAGO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凝固时间,通过兔脑粉不同浓度及其对应的凝固时间确定相应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尿液组织因子(TF)的促凝血活性(TF-PCA),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通过owren-koller稀释液处理尿液有效解决了尿液理化因素变异大、干扰物质多等对TF活性检测的影响,TF中和单抗可有效抑制PCA活性,说明尿液PCA活性源于TF。TF-PCA测定方法学评价:总不精密度分别小于7%,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尚可,平均回收率为80.8%,最低检测限为5mu/L,并在15~2200mu/L之间线性良好。结论一期凝固法是一种简便、结果可靠的检测尿液TF-PC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构建人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2(CDK2)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HJ1.8mm〗方法: 利用Invitrogen公司在线软件设计人CDK2(NM001798)shRNA序列,退火形成ds oligo后克隆到pENTRTM/U6载体的黏性末端,测序,再与慢病毒载体重组,测序鉴定,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慢病毒的包装混合物和CDK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293FT细胞,包装成病毒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病毒滴度。结果: 测序证实pENTRTM/U6- CDK2-shRNA为阳性克隆,与慢病毒载体重组后测序结果显示也为阳性克隆,CDK2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传染293FT细胞后48 h, 细胞培养上清液,病毒的滴度为6×108TU/L。结论: 成功构建人CDK2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为研究CDK2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稳定的转染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与良性肺部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经病理确诊的56例肺癌、41例良性肺部疾病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的含量。结果肺癌组CEA、NSE、CYFRA21—1测定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NSE、CYFRA21—1对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1.79%、44.64%、55.36%,特异性分别为92.96%、90.14%、88.73%;CEA、NSE、CYFRA21-1三项联合检测对肺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86%和94.37%。结论CEA、NSE、CYFRA21-1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有助于肺癌的预测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途径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的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为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方法 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培养体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磁珠方法纯化;用慢病毒载体制备RelB shRNA慢病毒,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观察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的表达,设LPS-DC对照组、未处理组和LPSRNAi RelB DC组。结果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均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成熟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5),且经LPS刺激后(LPS RNAi RelB DC)DC表面上述三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仍显著低于LPS-DC组(P〈0.05),与未处理组(immature 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相当。结论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低,呈现出致耐受的树突状细胞的特点,是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小鼠骨髓成熟与不成熟树突状细胞中RelB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成熟与未成熟DC中核转录因子RelB(avianreticuloendotheliosisviral(v-rel)oncogenerelatedB)基因的表达。方法:无菌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取出骨髓细胞,利用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产生未成熟的DC,未成熟的DC在培养结束前18h经LPS刺激获得成熟的D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它们的表型,用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成熟与未成熟DC中,RelB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未成熟的DC中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和CD40)呈低水平表达;而成熟的DC则呈高水平表达。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RelB基因在未成熟的DC中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的DC中呈高水平表达,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elB基因的表达与小鼠骨髓来源的DC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抑制DC中RelB基因的表达,有可能诱导产生具有耐受原性的未成熟的DC。 相似文献
108.
骨肉瘤的三项系列治疗(附12例报道)包杰,马忠泰,粟怀广,米川,方志伟(第一附属医院二外科)对骨肉瘤采用:(1)术前、术后大剂量氨甲喋呤为主,阿霉素、顺铂为辅的综合化疗;(2)非截肢疗法;(3)肺转移瘤切除,三种方法总称为骨肉瘤的三项系列治疗(引用马...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可较好地反映异丙酚镇静深度。本研究比较腹部手术时采
用异丙酚闭环靶控输注(closed-loop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CLTCI) 和开环靶控输注(open-loop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OLTCI)进行麻醉时麻醉满意程度、麻醉药使用剂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6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于北京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患者70 例,其中男51 例,女19 例,年龄49~65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
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 级。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CLTCI 组和OLTCI 组(n=35)。
CLTCI组行CLTCI,设定目标BIS值为45~55;OLTCI组根据BIS值调节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40~60;两组均靶控
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6.0 ng/mL。分别计算麻醉满意时间、麻醉过深时间、麻醉过浅时间与麻醉时间的百分
比,异丙酚的诱导总量、持续输注剂量、预计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剂量;记录CLTCI 组异丙酚自动调
整次数和OLTCI 组手动调整异丙酚浓度的次数;记录血液动力学指标;分别计算目标平均动脉压(MAP)维持时间、
目标心率(HR)维持时间与手术时间的百分比;比较2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等指标。结果:
诱导阶段CLTCI 组麻醉满意时间与麻醉时间的百分比显著高于OLTCI 组,麻醉过深时间与麻醉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
OLTCI 组(均P<0.05);维持阶段CLTCI 组麻醉过浅时间与麻醉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OLTCI 组(P<0.05)。CLTCI 组的闭
环系统异丙酚自动调整次数显著多于OLTCI 组的手动调整次数(P<0.001)。CLTCI 组异丙酚的诱导总量少于OLTCI 组
(P<0.05),但2 组异丙酚的持续输注剂量、预计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 组目标MAP维持时间和目标HR维持时间与手术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 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
2 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BIS 指导下异丙酚OLTCI 麻醉比较,BIS 指导
下异丙酚CLTCI麻醉能维持更合适的麻醉镇静深度和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