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摘 要:目的基于丹荷颗粒中15个特征性成分(丹酚酸B、虎杖苷、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白藜芦醇、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橙皮苷、川陈皮素、荷叶碱、O-去甲基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去氢荷叶碱、乌药碱)在大鼠血浆暴露量的测定,筛选丹荷颗粒中适于作为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成分。方法以EC-C_(18)柱为预柱、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_(18)柱为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采用动态多反应监测扫描质谱,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大鼠ig丹荷颗粒,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品,并测定血浆样品中各特征性成分的质量浓度,计算其血浆暴露量;确定体内高暴露的成分,对其进一步进行活性及制剂含量分析,依据体内暴露量、高暴露成分活性、制剂相应成分含量确定Q-Marker。结果丹酚酸B、虎杖苷、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白藜芦醇、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橙皮苷、川陈皮素、荷叶碱、O-去甲基荷叶碱、N-去甲基荷叶碱、去氢荷叶碱、乌药碱在大鼠血浆中暴露量分别为(1340.45±167.64)、(232.49±37.05)、(677.51±71.61)、(33.99±20.74)、(281.53±32.32)、(25.01±4.90)、(16.85±2.88)、(11.89±2.69)、(113.71±23.05)、(11.13±1.94)、(168.69±42.68)、(2595.00±314.78)、(9.55±1.36)、(1.29±0.11)、(13.96±0.88) ng.h/mL,其中丹酚酸B、虎杖苷、大黄素、金丝桃苷、紫云英苷、橙皮苷、荷叶碱具有调血脂活性且在制剂中质量分数均大于0.1 mg/g。结论丹酚酸B、虎杖苷、大黄素、槲皮素、橙皮苷、柚皮苷和荷叶碱可作为丹荷颗粒的Q-Marker。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观察AX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转移性/不可手术的晚期胆系恶性肿瘤(advanced biliary tract cancer,aBT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使用AX方案二线治疗的aBTC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其生存情况和不良反应,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特征。结果 52例aBTC患者经AX方案二线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9例,客观缓解率为19.2%,疾病控制率为63.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3个月(95%CI:2.2~6.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8.8个月(95%CI:7.2~10.4个月)。发生率>10%的治疗相关3~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细胞减少(15.4%)和外周神经毒性(21.2%)。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清白蛋白和糖类抗原19-9水平均是aBTC患者AX方案二线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AX方案作为a BTC的二线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血清白蛋白和糖类抗原19-9水平具有...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胸腺区结节高密度囊肿与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前纵隔结节且平扫为高密度(定义CT值大于20 HU)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分析其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是否合并囊变、坏死、钙化、病灶与纵隔胸膜的关系、平扫CT值、增强CT值(静脉期)及强化幅度差值(△CT)。结果59例患者(60个结节病灶)均表现为平扫前纵隔高密度结节,最大径小于3.0cm,平扫CT值均大于20 HU,肉眼观察判断为实性结节而非单纯囊性病灶,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胸腺区囊肿29个和胸腺瘤31个,其中胸腺区囊肿包括胸腺囊肿15个,支气管囊肿14个,胸腺瘤中1例患者为双发胸腺瘤。两组病灶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囊肿更容易居中,而胸腺瘤更容易偏于一侧,59例患者(60个前纵隔结节)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均为体检偶然发现,其中1例胸腺瘤和4例前纵隔高密度囊肿因对比剂过敏未行增强检查。两组病灶最大径、病灶形态、结节与肺缘的关系、病灶密度是否均匀、增强CT值及△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腺区结节高密度囊肿与胸腺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病灶形态、结节与胸膜的关系、是否合并囊变坏死、静脉期强化特征及模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可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