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心肌细胞肥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体外抑制心肌肥厚的药理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厚模型,以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作用于心肌细胞,用软件分析测量心肌细胞表面积,3H-亮氨酸参入法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及使用RT-PCR半定量测定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特异分布于心脏的丝氨酸蛋白酶(Corin)的表达变化。结果AngⅡ可成功诱导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肥大,表现为心肌细胞面积和3H-亮氨酸的参入增加,ANP、BNP、Corin表达升高等特征性改变,从而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心肌肥厚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可逆转上述变化并呈剂量依赖性,而作为溶剂的DM-SO对肥大的心肌细胞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抑制AngⅡ介导的体外心肌细胞肥大,预示其具有降脂以外的其他重要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不同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对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在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分别以终浓度为50和100 μmol/L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不同特异性激活物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设未加入非诺贝特和亚油酸作用于人肝瘤细胞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mRN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变化.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减少31.97%,45.49%(P<0.05,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mRNA表达分别增加43.0%,129.0%(P<0.05,0.0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降低39.3%,49.6%(P<0.01);亚油酸组在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蛋白活性分别升高37.5%,112.6%(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在非诺贝特组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明显增高79.79%(P<0.05),在亚油酸组50和100 μmol/L浓度诱导下则分别显著增高46.73%(P<0.05),79.45%(P<0.01),非诺贝特组50 μmol/L浓度诱导下使人肝瘤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激活物可以影响人肝瘤细胞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基因转录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mRNA的表达,且均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但非诺贝特和亚油酸对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63.
人类基因组计划用于药物遗传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序列及分析结果为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多样性提供了一张“地图”。发生率超过 1%人口的变异称为多态性。单核苷酸取代 (称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是最常见的多态性类型。SNP可出现在基因的编码区 (称cSNP)或非编码区。因遗传密码的兼并性 ,某些核苷酸的取代并不代表编码的氨基酸出现变化 ,该情况被称为同义cSNP。那些导致氨基酸保守取代 (具有相同大小和电荷的氨基酸 )或非保守取代的情况叫非同义cSNP。人类基因组至少存在 142万个SNP ,大多存在于非编码区 ,但至少也有 6万个cSNP ,其中 ,同义和非同义SNP…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受体阻滞剂对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RK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80岁以上慢性心衰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美托洛尔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美托洛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共8周.治疗前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并分别抽取外周血2ml,分离淋巴细胞,提取RNA,检测GRK2 mRNA的表达.结果 两组心脏超声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但美托洛尔组外周血淋巴细胞GRK2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高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经美托洛尔短期治疗后,虽未改善心脏射血分数等指标,但明显降低心衰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RK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后大鼠心肌PPARβ、M-CPT-I和GLUT-4的mRNA表达变化。方法:健康雄性Wiste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周组(R1)、束缚2周组(R2)和束缚4周组(R4)。心肌PPARβ、M-CPT-I和GLUT-4的mR-NA表达水平用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束缚应激1、2、4周大鼠心肌M-CPT-I mRNA水平明显升高(R2组P〈0.05,其余P〈0.01),GLUT-4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PPARβ变化不明显。结论:束缚应激后可能存在大鼠心肌脂肪酸代谢的增加和葡萄糖代谢降低。PPARβ对束缚应激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脂肪酸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机制。方法 以PAI-1启动子控制表达氯霉素转移乙酰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PAI-pCAT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并且部分共转染不同量的过氧化增殖物激活型肥体(PPAR)α或PPARγ表达载体。分别以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诱导转染细胞,酶联免疫吸附CAT表达量显示启动子片面转录活性。结果 亚麻酸,亚油酸,油酸诱导以及增加PPARα表达可提高PAI-1启动子转录活性,硬脂酸诱导和增加PPARγ表达无影响。结论 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提高PAI-1转录活性诱导其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此作用涉及PPARγα对PAI-1基因转录的诱导调节。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衰老对大鼠心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eroxl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水平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30只20月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老年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处理组(大剂量组,10 mg·kg~(-1)·d~(-1))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处理组(小剂量组,1mg·kg~(-1)·d~(-1),每组10只;另选10只3月龄Wistar大鼠为青年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大鼠每天给予相应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灌胃,共4个月。老年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共4个月,青年组未灌胃。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心肌PPARγ mRNA含量,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心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大鼠心肌PPARγ 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老年组比较,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大鼠PPARγ mRNA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衰老大鼠心肌PPAR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可显著上调老年大鼠心肌PPARγ的表达。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 (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CTX大小两个剂量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在不同时相点 ,双荧光标记测定CD34 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 ,骨髓细胞固定后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结果 :①注射CTX后CD34 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下降后迅速上升 ,然后又下降。②注射CTX后骨髓细胞增殖受抑 ,然后动员骨髓细胞增殖 ,但药后 10d细胞增殖又受抑。与CD34 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比例的变化规律有一致性。结论 :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 ,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 ,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耗竭 ,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损伤 ,这可能是CTX诱发小鼠血虚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9.
70.
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探索尿酸钠(monosod ium urate,MSU)晶体的最佳诱导条件及炎症反应特点。方法:以改进方法制备MSU晶体,通过W istar大鼠单侧踝关节注入50μl不同浓度的MSU晶体诱导急性单关节炎,研究关节炎性变化与注入MSU剂量的关系;观测诱导关节炎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数、肿胀指数和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改进制备的MSU晶体呈骨针形,大小一致。5 mg/m l的MSU可导致明显的关节红肿。5~20 mg/m l范围内,关节红肿和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超过20 mg/m l后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不再随MSU注射用量的增加而加重,但可延长关节炎病程,并见关节腔内MSU晶体被大量蛋白样物质和炎性细胞包裹。将20 mg/m l的MSU注入大鼠踝关节可见迅速出现关节红肿和功能障碍,发生率100%;诱导后2 h出现,4 h表现明显,8~12 h达高峰期,24 h后自发减轻,5~6 d自行缓解;关节炎高峰期见三足步态,组织严重水肿,关节腔明显积液;关节液、关节滑膜及其周围组织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较好地模拟了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变特点。结论:改进方法制备的晶体提高了实验可重复性,并可成功诱导典型的大鼠急性关节炎。MSU剂量以每个踝关节20 mg/m l×50μl为最佳。该模型适合于痛风的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