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在美国,药物副作用位居死亡原因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即现存的药物开发体系难以提供保证安全和疗效的适当信息.药物遗传学旨在研究药物反应中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本文概述药物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及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和个体化用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大家族,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调节因子。最近的小鼠基因敲除实验发现,PTP1B极有希望成为开发抗糖尿病/肥胖症药物的作用靶点。PTP也参与体内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特异抑制单个PTP同工酶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得以鉴定,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概述PTP的基本结构、作用特征及其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地位,并对其小分子抑制剂的治疗用途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23.
四物汤及其单药对血虚证小鼠造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四物汤及各单药对γ射线照射致血虚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探讨四物汤补血作用的机理及配伍机制。方法 :采用 3 5Gy60 Co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 ,进行外周血象检测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 ;MTT法检测四物汤及各单药诱生Peyer’sPatch细胞、NIH3T3细胞上清的活性。结果 :①血虚小鼠骨髓中的CFU GM、BFU E、CFU E、CFU mix较正常组明显减少 ,四物汤及各单药对模型组造血祖细胞集落增殖的作用强度不同 ,四物汤最为明显。②四物汤及各单药能够诱导Peyer’sPatch产生细胞因子刺激骨髓细胞的增殖。③四物汤、当归、白芍诱生NIH3T3细胞上清能显著促进NFS 6 0细胞的增殖。结论 :四物汤及各单药对血虚小鼠造血系统的作用机制 ,可能通过刺激Peyer’sPatch细胞、成纤维细胞或产生造血生长因子 ,或与造血因子协同作用 ,促进骨髓干祖细胞增殖分化来实现的 ;四物汤及各单药作用的靶点和强度不同 ,符合中药复方组方的规律。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α-酮戊二酸钠对CHO-hGPCRc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从功能上进一步鉴定人源G蛋白偶联受体hGPCRc表达细胞的可靠性.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 )-hGPCRc转染入CHO-K1细胞,经G418 (800 μg/ml)作用7~10 d,挑选、扩增阳性克隆,得到CHO-hGPCRc细胞,再以RT-PCR检测所得细胞内hGPCRc mRNA的表达;然后用不同浓度的α-酮戊二酸钠诱导该细胞,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luo-3标记细胞内钙离子变化,以及细胞外钙离子对其影响.结果:(1)RT-PCR结果表明,所得CHO-hGPCRc细胞能够稳定表达hGPCRc的mRNA;(2)α-酮戊二酸钠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表现为钙波动幅度明显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3)α-酮戊二酸钠引起的细胞内钙波动,不是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所致,而是细胞内钙库动员的结果.结论:α-酮戊二酸钠为hGPCRc的特异性配基,CHO-hGPCRc细胞能够稳定表达具有功能活性的hGPCRc受体,为进一步开展hGPCRc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激活剂吡格列酮对体外肥厚心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室完成。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肥厚模型。将心肌细胞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及吡格列酮5,10,20μmol/L组,其中肥大模型组仅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不加吡格列酮处理;吡格列酮5,10,20μmol/L组分别在加入血管紧张素Ⅱ前30min,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5,10,20μmol/L)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加血管紧张素Ⅱ。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肥厚特征性基因心钠肽、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2,9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测定^3H-亮氨酸掺入量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并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 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了49%(P〈0.01)、蛋白合成速率显著增加(P〈0.01),心钠肽、脑钠肽、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mRNA表达也显著增加(P〈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②与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10μmol/L组心肌细胞的表面积减小了19%;吡格列酮5,10,20μmol/L组的蛋白合成速率及心钠肽、脑钠肽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吡格列酮5,20μmol/L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0.0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的心肌肥厚,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量体γmRNA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6.
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是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物(PA)主要的生理抑制剂,具有抑制纤维蛋白降解、促进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壁和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是最重要的纤溶活性调节者。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PAI-1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相关,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亦紧密联系。现将PAI-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在体动物实验的方法,观察老年大鼠心肌凋亡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干预对上述因素的影响.方法 30只20月龄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处理组[10 mg/(kg·d)]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处理组[1 mg/(kg·d)].10只3月龄的wistar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每天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处理,共4个月.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老年对照组大鼠的心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增加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表达(P<0.01);②老年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较青年对照组大鼠显著增高(P<0.01),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较老年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干预可显著抑制老年大鼠心肌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其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心肌PPARβ/δmRNA和MMP-9 mRNA表达情况及阿托伐他汀的影响。方法:30只20月龄Wister鼠,分为老年对照、大剂量和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10只3月龄大鼠为青年对照。用RT-PCR检测大鼠心肌PPARβ/δ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老年大鼠PPARβ/δmRNA表达水平较青年组显著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上调其表达(P<0.01);②老年大鼠MMP-9 mRNA表达水平较青年组显著增高(P<0.01),阿托伐他汀显著抑制其表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显著抑制老年大鼠心肌MMP-9 mRNA的表达,PPARβ/δ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9.
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骨骼肌微环境因素在其转移瘤罕见性中的意义,作者建立了恶性肿瘤向Wistar大鼠骨骼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分析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变化,并用噻唑蓝(MTT)法分析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细胞条件培养基(MCM)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抑瘤作用。观察到骼动脉注入瘤细胞后,大腿骨骼肌肌束旁结缔组织内偶见瘤细胞团或实验性转移灶形成,肌细胞间无实验性转移灶形成,与相对应的肺内广泛实验性转移瘤形成率比较,P<0.001。实验组大腿骨骼肌与对照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5),变化趋势一致。MCM对Walker256、K562、LS-174-T、PLA801-C及PLA801-D等肿瘤细胞增殖,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对RGP-2等正常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对PLA801-D的抑制作用较对PLA801-C更敏感。骨骼肌细胞产生的抑瘤活性物质,可能是临床上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现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0.
对基因突变检测的常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 (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SSCP)检测、异源双链核酸分子分析 (heteroduplexanalysis ,HDA)、蛋白截短试验(proteintruncationtest ,PTT)和错配化学裂解法 (chemicalcleavageofmismatch ,CCM )等进行了综述 ;详尽介绍了一种最新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转换限制性酶切位点突变分析法 (inversere strictionsitemutation ,iRSM ) ,并预测了上述突变检测方法在新药临床前遗传毒性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