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本文旨在体现64 层螺旋CT 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E64 层螺
旋CT 机行颈部平扫增强检查,打扫层面从主动脉弓到下颌角。结果: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扫描结果之间的差别
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MSCT 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旋CT 机行颈部平扫增强检查,打扫层面从主动脉弓到下颌角。结果: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扫描结果之间的差别
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MSCT 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多种重建方法在主动脉夹层中诊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2月~2006年2月期间用多层螺旋CT,对16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直接增强扫描,层厚2.5mm,重建间隔1.5mm,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100ml造影剂,速度3ml/s,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仿真内镜(VE)。结果:①检出10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瘤、2例正常主动脉。②1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6例。对主动脉夹层的正确诊断必须结合原始图像以及MPR、CPR、MIP、SSD、VE图像才可以对主动脉破口的位置、夹层的分型、真假腔、撕破的内膜、夹层旋转方向、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血栓形成等进行正确的判断。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影像后处理技术是快速、无创、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CT引导下穿刺活检和临床随诊证实的63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资料并与平片对比。结果:①由于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结合平片能提高骨病变的定位准确率。本组病例CT结合平片的定位准确率为100%。②CT能早期发现病变。6例平片显示阴性的病例,CT扫描发现了病灶。③CT能提高骨病变的定性准确率。本组病例的定性准确率为90%(57/63),对某些骨病变CT能判断其病变的生长方式,扩展方向,对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资料。④CT结合平片必要时行CT引导下骨穿活检是很有价值的骨病诊断方法。6例CT和平片难以定性的病灶,CT引导下骨穿5例最终确诊。结论:CT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价值。但不能取代X线平片,二者结合,再辅以CT引导下骨穿活检,完全可满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问颢。 相似文献
34.
国内期刊中药临床试验安全性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2005~2009年中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安全性报告的情况进行评价,并与既往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报告现状是否改善。方法检索《中医杂志》、《福建中医药》、《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近5年刊登的有关中药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每一篇临床试验文章的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分别提取涉及中药安全性报告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结果近5年,3种期刊药物临床试验的文章中,分别只有37%(204/550篇)、38%(140/364篇)和38%(29/76篇)对安全性进行了报告,从数量和报告的质量上与以往15年(跨度25年)的40%(354/879篇)、38%(173/452篇)和33%(40/123篇)相比并没有明显改善。结论中药安全性在临床试验报告中重视不够,需要进行规范的测量、分析和报告。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对于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112例脊柱骨折病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并在工作站行MPR和3D-SSD图像重建,分析不同处理后图像的应用价值。结果:112例中共检出138个骨折椎体,其中爆裂型骨折84个椎体。结论:MPR和3D-SSD对于椎体骨折,椎体高度、骨折片后移及椎管狭窄显示效果好,尤其3D-SSD对于椎体旋转、脱位最有价值。通过MPR和3D—SSD重建对爆裂型骨折的分型(尤其D型和E型)更加准确,对于脊柱骨折的稳定性评价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36.
37.
骨软骨瘤又称骨软骨性外生骨疣,是指在骨的表面附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是最常见的骨肿瘤,占良性骨肿瘤的38.5%-50.0%,骨软骨瘤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而以单发性多见, 相似文献
38.
定性访谈作为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因其突出的人文倾向适用于回答中医药临床诊疗中不可量化的问题.在中医药干预癌症的研究中,通过与医生、患者和家属分别进行一对一个体深度访谈,定性访谈能够用于探索中医药复杂干预,了解医生、患者和家属主观态度、信念、期望等要素,获得来自个体主观的信息,并从中分析特异性和共性,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