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34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6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117篇 |
内科学 | 740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72篇 |
综合类 | 284篇 |
预防医学 | 61篇 |
药学 | 89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8篇 |
肿瘤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及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thy ,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 ,及其在DN病程进展中的变化。 方法 :选择分别处于微量白蛋白尿期 ,临床蛋白尿期及伴有肾功能损害期的 3例DN患者 ,并以性别、年龄与患者匹配的 2例正常供肾组织作为对照。首次应用显微微分离法获取肾活检标本中的肾小球 ,进行肾小球细胞数目扩增 ,利用AffymetrixU133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以生物信息学工具作聚类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DN患者肾小球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或下降的基因共有 182条(P <0 0 1)。聚类分析将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群分为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表达水平下降和持续性显著下降三个特殊亚群。功能分析发现 ,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某些与细胞内异常糖和脂质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上 ,特别是脂质代谢相关基因。部分基因的表达变化与DN病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 ,存在随病情进展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在DN病程早期应答和随病情进展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的三组基因。未发现转化生长因子 β1在DN患者肾小球细胞内mRNA表达水平呈现显著变化。 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 ,DN患者肾小球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某些与细胞内异常糖和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22.
23.
HSP27和GST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P27和GST在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27在正常肠黏膜、大肠腺瘤、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33.3%,65%,70%,多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12.723,P=0.013)。两组间比较发现,HSP27表达率在正常组与大肠癌组存在差异,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最为显著(x^2=8.688,P=0.003),而其它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ST在正常肠黏膜、大肠腺瘤、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80.9%,90%,100%,多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x^2=16.707,P=0.001);进一步进行两组间比较发现,GST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最为显著(x^2=10.909,P=0.001),而其它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ST和HSP27表达无显著相关。结论HSP27和GS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特别在大肠癌恶性演进中以及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作为独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4.
患者男,24岁,胸前、背部起褐色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9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乳头可见灶性红染无结构样物质,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刚果红染色阳性。诊断为异色性皮肤淀粉样变病。 相似文献
25.
文献中在体神经放电的慢记录方法报道很少.为了解~(60)Co照射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变化与照射后胃运动抑制的关系,建立了大鼠埋藏电极慢记录膈下迷走神经传出放电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记录电极,取直径0.4mm、长4mm的铂丝,一端与长约18cm的塑料绝缘的细导线(截面积为0.035mm)焊接,另一端弯成圆环形,但不封口,环的内径略粗于神经.做同样的二个环形电极.电极套管,套管用聚乙烯管制做,管的直径为2mm,长6mm.电极套管起固定电极并使之与周围组织绝缘的作用.电极的埋藏,实验动物为大白鼠,体重150~200g.用1%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剪去腹部的毛,在无菌条件下沿中线作一切口.切开腹腔后将胃向下拉,使食道下段充分暴露.用细玻璃针分离食道腹侧迷走神经,分离长度约1cm.将两个电极环套在神经上,封闭环口.从套管开口处将套管套在连有电极的神经上.电极引线自套管的两个小缺口引出.用丝线结扎套管的三个部位(引线两边及中间),使套管的纵向切口紧闭,紧 相似文献
26.
雷公藤甲素干预C5b-9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体外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膜攻击复合物C5b-9介导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甲素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机制. 方法:以纯化的C5b6及C7~C9体外组装C5b-9,建立足细胞亚溶破模型.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5b-9对足细胞骨架相关蛋白F-actin表达和分布的影响;在观察雷公藤甲素对C5b-9导致的足细胞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中,免疫荧光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雷公藤甲素对C5b-9在足细胞膜上组装和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在C5b-9组装完成后加入雷公藤甲素,观察雷公藤甲素对C5b-9诱导的足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荧光探针CM-H2DCFDA标记的细胞内ROS,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38,ERK 1/2和JNK 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MAPK信号通路选择性阻断剂SB202190,U0126和SP600125对C5b-9作用的影响. 结果:免疫荧光和LDH释放试验显示C5b-9在足细胞膜组装成功,亚溶解剂量C5b-9对足细胞膜完整性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呈时间依赖性的破坏足细胞骨架结构,表现为细胞骨架的极性消失,排列紊乱,部分足细胞F-actin的丝状结构完全消失.C5b-9可诱导足细胞内ROS的明显增加,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但C5b-9对ERK MAPK和JNK MAPK信号通路没有明显的影响.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p-38 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均能够拮抗C5b-9对足细胞的损伤,而ERK MAPK和JNK MAPK通路抑制剂U0126和sp600125对C5b-9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雷公藤甲素(10ng/ml)对C5b-9复合物在足细胞膜上组装量和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当C5b-9在足细胞膜上组装完成后加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甲素对C5b-9诱导的细胞内ROS的产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能够有效遏制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 结论:雷公藤甲素的疗效机制除了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外,还可通过抑制C5b-9激活的细胞内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直接的足细胞保护作用.雷公藤甲素对足细胞的上述作用可能部分参与了其对膜性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我院肾活检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患者72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恢复组(肌酐在3个月之内即恢复至正常水平)和慢性化组(超过3个月肌酐未恢复至正常)。比较2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抗生素是DAIN最常见的因素,其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大多数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诉。慢性化组和急性恢复组在起病时肌酐、病因及临床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慢性化组发病年龄较大(48.8岁对40.6岁,P=0.009),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明显升高[(32.2±19.6)mg/L对(17.1±14.9)mg/L,P<0.01],开始就诊时间明显长于恢复组(34.7 d对14.5 d,P<0.001)。病理上小管病变未见明显差异,但慢性化组间质弥漫细胞浸润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恢复组。结论抗生素是DAIN最常见病因。发病年龄越大、间质浸润细胞多,易演变为慢性化,预后相对越差。故对年龄较大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应更早更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泊马度胺联合地塞米松(PD)方案治疗系统性轻链型(AL型)淀粉样变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应用PD方案治疗的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0例,起病年龄59±11岁,心脏受累比例31.58%,肾脏受累100%。有2例初治患者,难治和复发患者各7例,3例一线治疗有效但不耐受。患者中位接受2(1,4)周期泊马度胺治疗,总血液学反应31.58%,初治者血液学反应为50%,难治者28.57%,复发者42.86%,且血液学反应均在治疗4周期内获得;有2例(10.53%)心脏受累程度进展,其余维持稳定;6例(31.58%)肾脏进展,3例(15.79%)部分缓解,2例(10.53%)较好的部分缓解,8例(42.11%)维持稳定。3级及以上不良发生发生率为21.04%,主要为乏力、白细胞减低、血清肌酐升高和腹胀及水肿,停药及对症治疗可缓解。结论:PD方案是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安全有效的候选方案之一,部分患者可获得早期快速的血液学缓解,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改良取样巴氏涂片(Pap)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0例30~59岁、3年内未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行改良Pap、液基细胞学(LCT)和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HC-Ⅱ)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Pap采用液基细胞学刷取样,2种细胞学取样采用分配样本法。细胞学以无明确诊断意义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为阳性阈值,对任一细胞学结果或HPV检测阳性的妇女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2种细胞学方法筛查宫颈癌的价值。结果:宫颈细胞学筛查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以上病变以ASCUS为阳性阈值的筛查效率最高;改良Pap和LCT的筛查效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Z =0.70,P >0.05)和不满意率(χ2=0.343,P =0.5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细胞学的诊断完全一致率为86.8%,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级别越高,2种细胞学方法判读结果的一致性越好。结论:改良Pap经济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人群子宫颈癌筛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