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对大鼠表皮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 方法 分离获得饲养了1~3天的新生SD大鼠表皮基底层组织,利用10 min快速贴壁法消化、分离获得表皮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干细胞的形态。培养表皮干细胞的培养基为K-SFM,然后按照不同密度表皮干细胞进行分组处理(0.1×107/mL,0.3×107/mL,0.5×107/mL,0.1×106/mL),每组加入20 ng/mL的bFGF,利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标志物Nestin和NSE的变化,以及观察细胞形态发生的变化。 结果 成功分离得到SD大鼠表皮干细胞;bFGF诱导后,0.3×107/mL组和0.1×107/mL组细胞第3天即可见细胞开始伸展生长,在约1周时细胞开始分化成神经细胞;且在细胞形态发生双极化改变的数目趋势上也具有一致性;Nestin和NSE检测均呈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新型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4年9月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2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11例,混合型7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3±3.4岁(34~64岁)。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Park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标准分别评估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残障指数评分(NDI)对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定期行颈椎X线、CT、MRI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内固定状态、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个月,平均6.5±0.7个月。手术时间平均59.0±1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6±18.4ml。1例患者(3.1%)术后6h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3例患者(9.4%)术后36h逐渐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2例轻度,1例中度;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VAS评分术前为7.5±1.7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2.5±1.2分(P0.05);NDI评分术前为43.3±3.6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0.7±2.9分(P0.05);JOA评分术前为9.43±2.55分,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6.07±1.02分(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4.30°±1.9°,术后6个月时改善为17.12°±1.4°(P0.05)。随访期间未见植骨不融合、融合器下沉、邻近节段骨化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Peek Prevail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的优点,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3.
目的 评估脊柱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29例获得随访.男11例,女18例;年龄6~26岁,平均13岁.其中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7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25°~120°,平均66.5°±21.5°;冠状位顶椎偏距0~100 mm,平均(52.1±21.3)mm;冠状位躯干偏距0~40 mm,平均(12.2±13.2) mm.采用半椎体切除7例、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6例.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5°~40°,平均24.4°±18.6°,平均矫正率63.3%.术后即刻冠状位顶椎偏距0~50 mm,平均(21.1±19.2) mm,平均矫正率59.5%.术后即刻冠状位躯干偏移0~28 mm,平均(5.5±10.5) mm,平均矫正率55.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7例患者中3例下肢肌力恢复1~2级,1例小便控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现象.随访期间4例患者各发生1枚螺钉断裂,均为应力集中部位.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骨性纵裂近端脊柱截骨矫形可获满意疗效,对部分有脊髓栓系神经症状者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摘要】 目的:尝试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探讨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总分值(T,0~8分)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式,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0个月随访,平均20.1个月。本组中T<4分者91例,行保守治疗,VAS评分由8.0±1.7分恢复至2.0±1.3分;ODI评分由69.5±2.8分恢复至38.1±1.5分。T=4分者132例,保守治疗57例,PKP/PVP手术治疗75例,VAS评分由8.2±1.4分恢复至1.9±1.2分;ODI评分由71.5±3.7分恢复至36.2±2.5分。T≥5分者158例,均行手术治疗,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1±1.6分恢复至1.8±1.3分;ODI由术前的70.5±2.6分恢复至术后的39.2±1.7分。结论: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系统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但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85.
MACS TL空心螺钉在骨质疏松合并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患者脊柱骨折后,治疗较为棘手.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支具外固定等,极易导致骨进一步脱钙疏松,形成恶性循环。后路椎弓根钉复位、融合固定.由于骨质疏松往往复位不理想.固定不牢,且后期有假关节的形成、矫正度丢失;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种治疗骨质疏松者压缩骨折的新方法,正处于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86.
低位颈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胸段椎体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格来讲,颈胸段是指Cλ-T3的椎体节段.颈胸段椎体结核(Cλ-T3)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较低;同时C7-T3,椎体病灶经低位颈前入路显露困难,加之局部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有关低位颈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椎体结核的文献比较少。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低位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颈胸段椎体结核11例,疗效满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87.
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总结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 mm、2.5 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如阻力加大、克氏针弯曲,说明遇到骨皮质,调整进针方向.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锤子将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击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胸椎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率胸段97%(600/619),腰段99%(733/740).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后凸Cobb's角(T1~T12)6°~30°,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103例平均随访4.9年,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畸形,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为3.7%,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2例,均行内固定取出.[结论]克氏针制备螺钉钉道,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较好方法.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照性研究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按照同一标准,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出胸腰段脊柱侧凸61例。A组前路手术,28例。B组后路手术,33例。结果:随访2~6年(平均3.5年)。手术时间A组4.5h±0.8h,B组3.1h±1.0h(P〈0.01)。出血量A组1400ml±350ml,B组1100ml±230ml(P〈0.05)。术后引流量A组380m1±190ml,B组250ml±150ml(P〈0.05)。固定节段A组4.5±0.6个椎体,B组7.1±1.2个椎体(P〈0.01)。平均矫正率A组75%,B组74%(JD〉0.05)。剃刀背矫正度A组3.8°±2.4°,B组4.1°±2.6°(P〉0.05)。2年后矫正度甲均丢失A组4.3°±1.4°,B组5.4°±2.1°(p〉0.05)。随访2年尢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交界性后凸角B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畸形的矫正、剃刀背的改善、矫正度的丢失前路和后路相当。后路手术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后路手术容易产生PJK。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入路术前体位复位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44例胸腰椎(T11~L2)爆裂性骨折伴脊柱畸形后型体位复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以及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复位前后病例的Cobb氏角以椎体压缩的变化,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明确体位复位不完全的影响因素。结果体位复位的病例Cobb氏角与未复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压缩率由(0.43±0.12)%下降为(0.27±0.09)%,椎体后缘压缩率由(0.1±0.06)%下降为(0.0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椎体压缩率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其优势比(OR)值分别为4.58[95%CI(1.42,20.15)]和2.31[95%CI(1.09,21.83)](P0.05)。结论体位复位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术前椎体压缩率过大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0.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材料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了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由“融合固定”逐步向“非融合重建”转变。这一治疗理念的革新符合骨科仿生治疗理念,即“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最大限度修复并重建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及功能”,本质上属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