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29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椎板薄化分解揭盖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的疗效。方法: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椎板薄化分解揭盖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患者126例,男73例,女53例,年龄35~71岁,平均50.2岁。压迫位于上胸段28例,中胸段32例,下胸段66例。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括约肌功能评分以及参照Epstein和Schwall标准评估疗效。摄胸椎正尧侧位X线片,行CT及MRI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1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96个月,平均49.5个月。术前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1.981-0.543)分;术后为(2.654-0.413)分;术前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为(1.196-0.964)分,术后为(3.720-0.709)分;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Epstein和Schwall评分标准,优73例,良31例,可9例,差3例;优良率89.7%。术后6例发生脊髓损伤,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好转。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床尾抬高30。,行保守治疗治愈。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给予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6个月111例患者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椎板薄化分解揭盖法对脊髓侵袭小,手术安全性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髓内单节段MRI T2WI高信号改变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59例,其中合并髓内单节段高信号患者28例(高信号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43 ~63岁,平均52.8±1.8岁;病程11~38个月(20.1±3.7个月);脊髓受压节段:单节段11例,双节段7例,三节段6例,三节段以上4例;术前JOA评分为3~7分,平均4.8±1.6分;ASIA分级:B级2例,C级11例,D级15例.髓内信号正常患者31例(正常信号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38~66岁,平均53.7±2.4岁;病程5~38个月(18.7±4.3个月);脊髓受压节段:单节段15例,双节段9例,三节段5例,三节段以上2例;术前JOA评分为3~8分,平均4.9±1.8分,ASIA分级:B级1例,C级14例,D级16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板薄化分解揭盖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神经功能ASIA分级,观察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54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均有神经功能恶化者,其中高信号组2例,正常信号组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末次随访时高信号组和正常信号组的JOA评分分别为6~10分(平均7.0±1.5分)、8~10分(平均8.9±1.1分),改善率分别为28.3%~78.9%[平均(40.0±12.4)%]、38.7%~83.1%[平均(53.7±15.4)%],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信号组术后JOA评分和改善率均明显低于信号正常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共有37例神经功能好转,其中髓内高信号组16例,正常信号组21例,ASIA分级改善1~2个等级.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效果较正常信号者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对Kümmell病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 ,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8例Kümmell病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不同影像学改变,将其分为Ⅰ~Ⅴ型。其中影像学表现以骨不连为特点的定义为Ⅰ型(78例),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影像学表现以不稳定为特点的为Ⅱ型(30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继发椎管狭窄为特点的为Ⅲ型(27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后凸为特点的为Ⅳ型(23例),治疗方式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为以上3种或4种类型混合存在为特点的为Ⅴ型(10例),治疗方式取决于引起患者最主要症状的类型。随访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观察伤椎高度有无丢失或继发后凸畸形,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54个月随访,平均28.4±4.6个月。Ⅰ~Ⅴ型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8.0±1.7、8.2±1.6、8.4±1.4、7.9±1.2、8.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1.3、2.2±1.2、2.3±1.4、2.2±1.4、2.3±1.5分;ODI评分由术前69.5±2.8、68.5±2.6、69.7±2.2、65.6±2.7、68.6±2.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8.1±1.5、37.1±1.3、34.1±1.3、35.2±1.4、33.1±2.1分。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11.3%,19/168)患者伤椎高度有所丢失或继发局部后凸畸形。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1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由术前12例C级改善为D级3例,E级9例;D级3例均改善为E级。结论:本研究表明Kümmell病的新Ⅰ~Ⅴ型分型方法客观、简单、易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脊柱后路2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和传统后路U型钉棒系统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1-01—2014-01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的1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60例采用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KumaFix组),60例采用传统后路U型钉棒系统内固定(U型钉组)。结果 120例均获得随访25~60个月,平均35.6个月。末次随访时,KumaFix组9例(15.0%)出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ASD),U型钉组29例(48.3%)出现影像学ASD;KumaFix组影像学ASD发生率低于U型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KumaFix组改良Prolo评分为优的例数明显多于U型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umaFix组与U型钉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比(AVHR)、矢状位后凸角(KA)和椎管横截面积比值(C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umaFix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可以实现椎体渐进、平稳复位,有利于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脊髓伤合并创伤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此类伤21例。骨折按Denis分类:爆裂型9例,压缩性骨折2例,骨折脱位10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7例,B级5例,C级6例,D级3例。结果:左侧膈疝18例,右侧膈疝3例。24h内确诊11例,48h内确诊5例,72h内确诊4例,漏诊死亡1例。生存20例,随访6个月~12年,平均4年2个月。神经功能ASIAA级7例中部分感觉功能恢复4例,其余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1—3级。手术并发症中后路脱钩1例,椎弓根钉断裂2例。结论:对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合并创伤性膈疝的患者应全面仔细地体格检查及X线或CT检查。治疗时应优先处理膈疝,如果患者情况许可同期行膈肌修补和脊柱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76.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发挥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患者的MRI资料。结果:男102例,女72例。年龄28~81岁,平均46.8岁。距初次手术时间7天~6年。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1例同时行Gd增强扫描。结论: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翻修的原因大多能很好的做出诊断,但对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引起的神经根刺激患者却不如CT。  相似文献   
78.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40.5°~70°,平均-20.9°.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9年,采用JOA 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5°~10°,矫正度数12°~30°,矫正率58.8%.腰椎前凸角矫正为-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90.1%.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10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而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无不适而未处理.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枕大孔区至颈2椎管内哑铃型神经鞘瘤的手术与稳定性重建方法及技巧。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9例患者,枕大孔到颈1水平5例,颈1到颈2水平14例。后正中入路,显露枕骨大孔至颈3水平,肿瘤位于枕大孔至颈1水平者,先切除枕骨大孔,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颈1、2水平者切除颈2椎板。从背外侧显露肿瘤的全貌,先自肿瘤移行部将肿瘤横断,切除椎管内肿瘤,然后切除椎管外肿瘤。肿瘤若与神经根粘连紧密可切除宿主神经根。然后依据情况重建其稳定功能。结果:19例完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颈围领保护下下床活动。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6年,MRI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稳定性良好。结论:上颈段哑铃型椎管内神经鞘瘤手术难度火,术中尽可能的减少骨性结构的破坏。稳定性的重建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我院脊柱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102例各类颈椎病患者,术后5例患者合并颈5神经根麻痹,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中5、例术后合并颈5神经根麻痹,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64岁,发生率为4.9%;平均术后2.9天发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所有患者均有术后MRI片上1、2像高信号影像,4例麻痹的节段与影像学资料相一致。4例患者基本完全恢复。结论:颈椎病后路减压融合术后可能发生颈5神经根麻痹;术后脊髓灰质区的损伤在该并发症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