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食道内支架治疗恶性食道狭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晚期食道癌患者 ,尤其是高龄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及术后狭窄的患者 ,运用食道自膨式金属支架作为一种永久性治疗 ,对延缓患者的生命 ,改善生存质量 ,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我院于 2 0 0 0年以来 ,共完成1 2例食道恶性狭窄病人置入自膨金属内支架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疗效评价 以吞咽困难五级为标准〔6〕:0级 :正常吞咽 ;1级 :能吞咽大部分固体食物 ;2级 :能吞咽半固体食物 ;3级 :只能吞咽液体食物 ;4级 :不能吞咽液体食物。1 2 临床资料  1 2例食道癌患者 ,男性 9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 5 5~ 78岁 ,经病…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后病理证实的PHL8例,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同时进行了CT及MRI检查。分析PHL的CT及MRI表现。结果 PHL8例,其中单发7例,多发1例。CT表现:平扫所有病变均呈低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表现:T1WI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DWI呈特征性的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1例出现不规则坏死;4例显示血管穿过病灶,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单发病例中1例呈肝段分布,误诊为脂肪肝,多发1例误诊为转移瘤。病理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结论 PHL呈乏血供肿瘤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内有血管穿过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即血管漂浮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碘化油及泛影葡胺两种造影剂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对不孕症的影像诊断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自2012年1~8月使用碘化油和泛影葡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患者各200例,统计分析两种造影剂的影像诊断质量.结果 两种造影剂在宫腔、输卵管、盆腔弥散及逆流显示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输卵管积液显示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化油影像质量高于泛影葡胺,碘油应作为子宫输卵管造影首选造影剂.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共有病灶47个。由两位从事乳腺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盲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影像特点及能谱特征。以软件自动生成的KeV-CT值曲线作为观察指标,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同正常腺体的差异。按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以淋巴结的KeV-CT值曲线斜率、碘基值以及淋巴结CT值与主动脉CT值的比值为评价指标,比较转移组淋巴结和非转移组淋巴结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GSI共检出44个病灶,病灶的最佳单能量图像KeV值在66~68KeV之间。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水/脂(Water/Fat)基物质图对病灶范围、毛刺(40/44)、分叶(36/44)、钙化(11/44)、胸壁侵犯(7/44)有更清晰的显示。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0±6)HU。最佳单能量40KeV CTA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为主(29/44)。浸润性导管癌病灶KeV-CT值曲线,与正常腺体差异明显。腋窝转移淋巴结同非转移淋巴结KeV-CT值曲线斜率在40~70KeV间差异明显,P<0.01(t=-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KeV下转移组同非转移组HU淋巴结/HU主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碘基值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1)。结论:GSI能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可以较准确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位置、范围、胸壁侵犯、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血供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6.
四川地震疾病谱对医学救援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地震灾害的疾病谱对指导医学救援的意义.方法 按WHO灾难医学救援疾病分类法分为五大类疾病,依据四川汶川地震医院救治中的数据分析灾后1~14 d疾病谱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灾后7 d内,以外伤/伤口类疾病为主(74.1%~98.6%).7 d后,其他类内科疾病明显上升(44.3%~75.0%),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病率较高,急性肠炎13例,未有出血性肠炎病例.骨折中以下肢骨折发生率最高(31.1%),颅骨骨折发生率为9.3%.38例死亡病例中,29例有单纯或合并颅骨骨折.结论 ①灾后7 d内,以外伤/伤口类疾病为主,死亡主要集中于此期,故抢救生命是首要目标.②灾后7 d后,各类疾病均有较高发生率,此期需要大量医疗资源以降低患者致残率,治疗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③单纯或合并颅骨骨折的死亡率高,此类患者需要早期分检和重点救治.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DEB-TACE在无法手术肝癌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无法手术肝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TACE治疗(cTACE),观察组采用载药微球TACE(DEB-TACE)治疗。比较两组短期疗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采集血样,检测血清AST、ALT、Alb水平。随访24个月,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80.00%)短期总缓解率与对照组(75.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血清AST、ALT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4周血清AST、A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温增高、胆道损伤、恶心、腹痛、呕吐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24个月的生存率(48.89%)显著高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与cTACE相比,DEB-TACE方案在无法手术肝癌治疗中应用效果更好,能进一步改善肝功能紊乱,提高中期生存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9.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6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 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6例肿块均呈椭圆形或梭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其内多数密度均匀.所有病变均位于右侧,其中2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无强化或呈轻度延迟强化.MSCT薄层图像可显示肿瘤内特征性血管(肋间后动脉)走行,血管未见变窄或闭塞.2例伴脊柱侧凸.结论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开颅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检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椎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 mm,平均直径约为5.8 mm。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A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例随访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