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探讨影响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分别收集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2-03/2003-02收治的20例和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科疼痛科2004-11/2005-04收治的18例腰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患者。病变为1个间隙的22例,2个间隙的16例。应用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术后第2天即开始主动和被动直腿抬高锻炼;3d后即可下地正常活动,并进行系统化腰背肌过伸功能锻炼。随访2个月,分析影响临床疗效诸因素。手术前后腰腿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疗效评定分为优,良,无效,差。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腰腿痛疗效评定结果及影响因素:术前平均为4分,随访后平均分为1分。38例患者中优23例,良10例,无效5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者较单纯下腰痛者优良率高[90%(27/30)比63%(5/8)],椎间盘突出呈包容性旁侧型者较中央型者优良率高[91%(21/23)比73%(11/15)],椎间盘造影疼痛复制阳性较阴性者优良率明显增高[94%(30/32)比50%(3/6)],术后能坚持配合系统化康复训练者较未能坚持系统化康复训练者优良率高[92%(23/25)比77%(10/13)]。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提高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临床疗效的因素有:①椎间盘源性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②腰椎间盘突出为包容性旁侧型。③腰椎间造影过程中能复制出腰腿痛症状。④术后能配合系统化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采用射频疗法与前路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差别。方法:①于1999-01/2005-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33~58岁。纳入对象影像学检查显示无明显神经根受压、腰椎不稳等其他腰椎疾病;符合国际疼痛学会1988年制定的椎间盘造影阳性标准;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所有入选病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射频组21例:行经皮穿刺射频汽化成型术;前路椎体间融合组14例:行腹膜外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结合后路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髂骨取骨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融合组18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入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③统计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1年进行放射学评估融合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腰痛到无法忍受的最大程度为10分)。参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程度(分值越高表示功能受限程度越重)。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进行评分。改善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分级标准,优:改善率≥75%。良:改善率50%~75%;可:改善率25%~50%;差:改善率<25%。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连续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椎间盘性下腰痛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明显长于/高于其他2组(P<0.05),射频组明显短于/小于前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②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射频组良9例,可10例,差2例;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和后路椎体间融合组疼痛评分改善均为优。射频组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③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射频组良5例,可13例,差3例;前路椎体间融合组优12例,良2例;后路椎体间融合组优6例,良12例。射频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明显低于前、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前路椎体间融合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明显高于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④椎体融合情况:前、后路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椎体融合率均为100%。结论:射频治疗创伤小但疗效差,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结合后路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固定可明显改善疼痛,前者创伤相对小,功能恢复更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3.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 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76;~125&;#176;,平均68.3&;#176;。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54.
目的:采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cement,CHC)作为椎体强化的充填材料,观察椎体成型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方法:2000—10/2003—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型术治疗,其中23例采用CHC作为椎体充填材料,11例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作为对照,观察CHC的生物相容性、椎体高度恢复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CHC充填到椎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椎体压缩率由术前(43.1&;#177;21.4)%恢复到(31.8&;#177;16.7)%,椎体高度恢复率为(27.3&;#177;18.5)%,术前VAS评分为(91.5&;#177;21.7)分,术后为(44.5&;#177;27.2)分,并随手术时间延长VAS评分逐渐降低,4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CHC作为椎体成型术充填材料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的椎体高度,并缓解疼痛症状,但短期缓解疼痛效果不如PMMA。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CodmanACP颈前路钢板结合Harms钛网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钛网植入后中 期的融合及沉降情况。方法:对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CodmanACP颈前路 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钛网植骨融合率及钛网沉降率。结果:术后进行12~22个月(平 均17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3例,良14例,中7例,无效4例,JOA评分由术前(9.1± 2.4)分上升至术后(16.5±3.1)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78)。结合Zdeblick标准和FDA影像学判定椎体间 融合的标准: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92%,术后1年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96%。术后6个月沉降出现率 10.4%,术后1年沉降出现率16%。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CodmanACP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沉降率低,没有供骨区并发症,钛网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6.
背景 术后留置引流有利于减轻局部血肿、减小切口张力、缓解术后疼痛、加快术后康复等,但同时也存在着增加伤口感染概率等风险。对于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是否需放置引流尚无相关文献报道。目的 分析脊柱内镜术后留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手术流程和术后康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骨科收治的1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进行引流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观察分析两组术后感染率、术后血肿形成率、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 引流组70例,男性5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6.83±16.31)岁;非引流组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47.6±17.46)岁。140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非引流组显著高于引流组(P<0.05)。术后15 d、术后3个月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非引流组有1例出现术后血肿,引流组无血肿形成病例。两组均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 脊柱内镜术...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技术(TLIF)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方法自2000年以来应用TLIF技术完成各种腰椎手术214例,其中男146例,女68例;初次手术173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41例;上位椎间盘突出(胸12腰1、腰1-2、腰2-3)的65例,下位椎间盘突出(腰3-4、腰4-5、腰5骶1)的149例;应用早期枢法模的标准的TLIF钛网式双Cage进行操作78例,应用单Cage进行操作136例。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手术造成的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的症状,亦未出现脑脊液漏及对侧神经根的刺激症状,随访1年X线片及CT显示197例患者获得椎间融合,17例患者因出现椎间盘炎、植骨量吸收等因素出现骨融合欠佳,随访3年后前方形成骨桥,椎间融合器未见下沉现象。随访1至8年未出现断钉和断棒现象。症状缓解情况:依据Oswestry评分平均由术前的10±1分,术后1周为3±1分,1年复查时为1±1分。结论TLIF技术可适用于各节段的中央型或单侧包括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对无症状侧神经根的激惹和椎小关节的破坏,对于高位椎间盘突出可避免发生脊髓损伤,二次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防止经瘢痕区进入造成不必要的脑脊液漏和神经根损伤的现象,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58.
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4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28例采用传统开放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A组),15例采用微创减压、经椎间孔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照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分别采用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和X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前一般资料、VAS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多于A组(P<0.01),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B组明显低于A组(P<0.01),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B组明显短于A组(P<0.01)。术后5d时VAS评分B组优于A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X线评价融合率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同样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并且在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9.
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解剖学依据,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8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俯卧位下经L4/5椎间盘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从腰部外侧与椎管呈90°穿刺进入椎管的经皮穿刺点及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测量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和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应用侧路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均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突出者),观察患者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侧路穿刺路径由浅入深的主要结构有腰背筋膜中层结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腰背筋膜深层、腰大肌、椎间孔和椎管。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为18.08±1.88cm;至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为13.70±1.69cm。28例中27例可以直接穿刺进入椎管,不会损伤内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临床应用66例中没有明显入路途径上的血管和内脏解剖结构损伤,2例发生了与穿刺无关的神经损伤,2例摘除失败行切开手术。结论:经皮侧方90°上关节突前缘进入椎管是可行的,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病例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0.
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选择(附45例临床初步报告)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45例腰腿痛患者,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32岁(18~46岁),病程平均2年(5个月~4年),其中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40例。手术前先进行椎间盘造影,然后行髓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优良率为80%(36例);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者有效率为85%;椎间盘造影阳性者有效率为92%。无效8例,术后加重1例。结论:在下列情况下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将提高临床的有效率:(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症状的患者;(2)影像学上表现为侧方小的椎间盘突出,以神经根刺激症状为主要症状者;(3)椎间盘造影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