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侧前方经胸手术入路治疗钙化的巨大胸椎椎间盘突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4年4月~2010年9月,15例钙化的巨大胸椎椎间盘突出患者行侧前方经胸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其中男11例,女4例;33~61岁,平均46岁。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记录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分析减压、脊柱序列及内固定情况。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双节段胸椎椎间盘突出。突出钙化的巨大椎间盘位于T6~12各间隙,主要位于T11/T12(60%);40%为中央型突出,60%为旁中央型突出。通过侧前方经胸手术,成功切除所有突出钙化的巨大椎间盘。平均手术时间为179 min(140~210 min),平均出血量为840 mL(300~2 000 mL)。术后9例患者Frankel分级有所改善,末次随访时12例患者的Frankel分级改善1级,没有Frankel分级降低的情况。术后JOA评分由4.9升至7.7,改善率为(46.8±21.41)%。所有患者均自觉症状较术前有所好转。平均随访时间为45个月(7~77个月)。1例患者术后并发肺炎,1例出现心脏意外,2例出现切口处肋间神经痛。经有效治疗,4例患者最终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钙化的巨大胸椎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严重受压,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侧前方经胸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0年8月局部化疗治疗颈椎结核患者21例。在治疗过程中4例因为病情控制不佳改为开放手术,最终有17例患者接受了单纯局部化疗。其中1例颈胸腰结核患者有脊髓压迫症状,为Frankel C级,其余患者感觉运动正常。11例患者为双椎体结核,4例为3个椎体结核,2例为4个椎体及以上脊柱结核。1例有病灶附近节段骨折内固定病史,1例有病灶开放引流病史。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4个月~5年,平均3年。随访显示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示所有结核病灶愈合,上颈椎生理弯曲正常,下颈椎3例病灶愈合后末次随访后凸角度增加,分别至10°、18°和25°。均没有行二期矫正手术。1例Frankel C级患者恢复到E级。随访时无窦道形成、无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无复发。结论局部化疗是颈椎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上颈椎结核痊愈后没有明显后凸畸形,下颈椎结核痊愈后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与开放(Open)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进行单节段腰椎翻修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单节段腰椎翻修手术患者45例,其中21例患者采用MIS-TLIF手术,24例患者采用常规开放TLIF手术(Open-TLIF).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5d及术后3、6个月和1年随访时采用腰痛和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根据术后1年腰椎X线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优于Open-TLIF组(P<0.05),而手术时间MIS-TLIF组长于Open-TLIF 组(P<0.05).两组均有2例患者硬膜撕裂.术后3、6个月和1年两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5d腰痛VAS评分MIS-TLIF组优于Open-TLIF组(P<0.05)外,术后3、6个月和1年VAS评分和ODI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MIS-TLIF组融合率为66.7%,OpenTLIF组为62.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进行单节段腰椎翻修手术时,采用MIS-TLIF可以获得与Open-TLIF相似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4.
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如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痛是非常复杂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就目前研究的结果,外科治疗腰痛的基础仅限于对椎小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认识。目前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报道越来越多,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资料和笔者的临床体会谈谈针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方法选择的粗浅认识,与同道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5.
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治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8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方式:17例先行一期前路松解、支撑性融合,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后外侧植骨融合;41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支撑融合(PLIF)、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4例行后路短缩、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10例行椎管减压、椎弓根矫形内固定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75例获得6个月至4年(平均2年3个月)随访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重症监护时间平均22h,切口感染1例,切口延迟愈合4例;7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处理后好转;6例手术后出现心脏病复发,经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9例术后出现双下肢疼痛,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缓解;4例腰背部疼痛缓解不明显。无断钉、断棒现象。88.6%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结果满意。结论: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较多且严重,手术治疗需慎重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及术前症状,以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CodmanACP颈前路钢板结合Harms钛网植骨对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和钛网植入后中 期的融合及沉降情况。方法:对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CodmanACP颈前路 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钛网植骨融合率及钛网沉降率。结果:术后进行12~22个月(平 均17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3例,良14例,中7例,无效4例,JOA评分由术前(9.1± 2.4)分上升至术后(16.5±3.1)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78)。结合Zdeblick标准和FDA影像学判定椎体间 融合的标准: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92%,术后1年钛网植骨融合率达到96%。术后6个月沉降出现率 10.4%,术后1年沉降出现率16%。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CodmanACP颈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沉降率低,没有供骨区并发症,钛网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47.
甲泼尼龙在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在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82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单纯后路胸椎板切除术。8例患者于减压后的2~4 h突然出现类似于脊髓休克症状,除外机械性压迫因素,临床上考虑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所有患者减压前30 m in给予甲泼尼龙1 000 mg冲击,77例减压术后给予逐日减量治疗,其中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3例;其余5例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给予甲泼尼龙冲击和维持量治疗。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甲泼尼龙逐日减量治疗组中74例术后呈现程度不同的恢复;3例术后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慢且未恢复至正常,经过1年随访,1例恢复至正常,2例仍无明显恢复。5例甲泼尼龙冲击和维持量治疗组中4例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1例恢复较慢,经过1年随访,均基本恢复至正常。结论:甲泼尼龙在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对减轻脊髓水肿、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稳定细胞膜等环节起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 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76;~125&;#176;,平均68.3&;#176;。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采用射频疗法与前路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差别。方法:①于1999-01/2005-08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3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33~58岁。纳入对象影像学检查显示无明显神经根受压、腰椎不稳等其他腰椎疾病;符合国际疼痛学会1988年制定的椎间盘造影阳性标准;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所有入选病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射频组21例:行经皮穿刺射频汽化成型术;前路椎体间融合组14例:行腹膜外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结合后路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髂骨取骨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融合组18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入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③统计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1年进行放射学评估融合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无痛为0分,腰痛到无法忍受的最大程度为10分)。参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程度(分值越高表示功能受限程度越重)。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进行评分。改善率=[(术前评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00%。分级标准,优:改善率≥75%。良:改善率50%~75%;可:改善率25%~50%;差:改善率<25%。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连续型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椎间盘性下腰痛患者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明显长于/高于其他2组(P<0.05),射频组明显短于/小于前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②术后疼痛改善情况:射频组良9例,可10例,差2例;前路椎体间融合组和后路椎体间融合组疼痛评分改善均为优。射频组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③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射频组良5例,可13例,差3例;前路椎体间融合组优12例,良2例;后路椎体间融合组优6例,良12例。射频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明显低于前、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前路椎体间融合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明显高于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0.05)。④椎体融合情况:前、后路椎体间融合组术后1年椎体融合率均为100%。结论:射频治疗创伤小但疗效差,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入结合后路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后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固定可明显改善疼痛,前者创伤相对小,功能恢复更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腰椎神经根压迫的特点及其与侧凸形式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05/2004-05于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连续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系统回顾,确定患者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形式及临床检查有症状的神经根的分布,同时进行X射线平片、MRI检查和椎管造影,进一步确定神经根受压位置。采用CHI-SQUAREtest统计检验对受压神经根的分布特点与受压迫的部位及侧凸形式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受压神经根与骶正中平分线的关系。结果:5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1%(16/51)的患者存在L3神经根性症状,57%(29/51)存在L4神经根性症状,61%(31/51)存在L5神经根性症状,24%(12/51)存在S1神经根性症状。②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L3或L4神经根症状多来自于椎间孔狭窄或椎间孔以外的狭窄;而L5或S1神经根症状多是由于侧隐窝狭窄造成的(P=0.0011)。③在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神经根症状的L3或L4神经根多是在腰椎侧凸的凹侧受压迫,而L5或S1神经根则更多的在腰椎侧凸的凸侧受影响(P=0.0012)。④无论源于椎间孔狭窄,还是源于侧隐窝狭窄的症状神经根侧大多临近骶正中平分线。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神经根影像学受压位置不仅出现在侧凸的凹侧,而且还出现在侧凸的凸侧,出现的概率相近。其分布接近于骶正中平分线,可能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腰椎的非正常的应力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