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78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及经皮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改良PTCD,并在当时或1~3周后行经皮胆道可膨式金属支架置入.结果 改良PTCD成功率100%,支架置入成功率90.9%(30/33).随访1~29个月,中位生存14.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发热、黄疸,其中1例重置PTCD后症状缓解,1例抗炎、利胆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重置PTCD管后黄疸短暂消失,渐出现混合性黄疸,另3例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恶病质,不宜再次PTCD引流.结论 (1)经皮胆道支架置人术的选择性应用,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改良PTCD操作是支架置入的前提条件和放置失败的引流保证,也为胆道再梗阻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周少波  刘会春  李宗狂  周磊  鲁贻民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7):567-569,573
目的制备并初步评估一种理想的肝细胞来源—SV40LT抗原基因永生化肝细胞。方法将SV40LT抗原基因在逆转录病毒介导下转入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获得能在体外增殖的肝细胞。通过绘制生长曲线了解转染肝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细胞冻存复苏试验评估转染肝细胞的冻存价值并与原代肝细胞和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比较。结果SV40LT抗原基因转入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能在体外增殖。SV40LT抗原基因转染肝细胞比原代肝细胞生长速度快(P<0.05),与肿瘤细胞相比生长曲线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苏后冻存的SV40LT抗原转染的肝细胞的细胞活率为(74±4)%,原代肝细胞的细胞活率为(7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肝细胞经SV40LT抗原基因转染后获得永生化特性,冻存复苏后获得满意的细胞活率,是一种理想的肝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4.
“热证忌灸”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证忌灸”说源于《伤寒论》,而实践证明灸法也有补泻之分,故不但可用于虚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本文就文献和临床所及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肝部分切除术联合手术配合内镜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3月51例肝内胆管结石采用肝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术式和治疗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中毒性休克继发肝、肾功能衰竭,手术病死率5.88%。术后残余结石7例,经术后胆道镜治疗,均取净结石。1倒术后死于DIC。33例获随访1个月~7年,2例症状复发,仅于发作时在当地抗炎治疗。1例肝胆管癌者术后4个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以肝部分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办法,可降低残石率和复发率,提高手术疗效,肝部分切除术是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背景:基础研究表明,肝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生化参数及提高生存率.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移植肝细胞在受体中的分布、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目的:观察大鼠脾内移植SV40LT抗原基因转染肝细胞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1-03/12在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作脾内肝细胞移植模型.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每组15只.原代组、原代 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原代肝细胞;SV40LT抗原基因组、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移植前24 h至术后14 d,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0.5 mL生理盐水;原代 环孢素A组、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环孢素A10mg/(kg·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每天每组取1只大鼠,取脾脏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共观察14d.结果:[1]与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比较,原代 环孢素A组和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较小,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数增高(P<0.05).[2]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原代 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在术后1~7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4d,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肝细胞存活率高于原代 环孢素A组(P<0.01).结论: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存活细胞数,维持完整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相似文献   
17.
18.
文骝  刘会春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44-1045,1047
目的探讨胆囊癌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8年1月外科治疗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分期、外科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共69例,男性29例,女性40例;年龄33~87岁,平均62岁。早期癌(NevinⅠ~Ⅱ)15例,中晚期癌(NevinⅢ~Ⅴ)54例。其中12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9例行扩大胆囊癌根治术,25例行其他姑息性治疗。50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4.0%、22.0%、4.0%。其中早期胆囊癌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中晚期胆囊癌患者(90.9%,70.7%,18.2%vs.30.8%,10.3%,0)。中晚期胆囊癌患者中行根治术的1年、3年、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只行姑息性治疗者(47.8%,17.4%,0%vs.6.3%,0,0)。结论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胆囊癌疗效的关键所在,根治性或扩大根治性切除对改善胆囊癌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戴成林  刘会春 《安徽医药》2009,13(5):558-560
胆囊癌是胆系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早期诊断率和手术切除率均较低,预后差。因此胆囊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希望能够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转归,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治水平。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对多种与胆囊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作了研究,人们从胆囊癌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胆囊癌的分子转移机制以及胆囊癌的激素依赖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这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在肝外胆管癌中发病率达58%-75%,手术根治切除率低,预后差。通过阅读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早期诊断依然有赖于影像学检查,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查可提高确诊率。手术方式选择所依据的分期及分型方式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仍为Bismuth-Corlette分型。根治性切除及扩大根治性切除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应积极行胆道引流术,鉴于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应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