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6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75篇 |
内科学 | 68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299篇 |
预防医学 | 5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03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62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南京庚型肝炎病毒部分基因的克隆及c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南京地区某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克隆出庚型肝炎病毒(HGV)非结构区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国外发表的庚型肝炎病毒HGU 44402,HGU 45966和HGU 36380(GBV-C)对应位置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09%,92.12%和87.27%,与已报道的HGV河北株序列同源性为93.94%。对40份输血后丙型肝炎血清和30份非甲非乙非丙非丁非戊型肝炎血清进行了检测,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6.67%。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致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9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并成功进行血运重建。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外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治疗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6%vs. 71.1%),治疗后间歇性跛行、静息性痛以及截肢(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3%vs. 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活血法联合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致重症下肢动脉缺血,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预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3.
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KM880 0型血液净化仪与BIO LIVA3A型生物型人工肝机连接成组合生物型人工肝装置 ,对 4例晚期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共实施 5例次治疗。先进行患者血液血浆置换 ,再经过生物型人工肝处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 ;比较肝功能各相关指标的变化 ,并比较血浆置换后、生物型人工肝处理后回路血中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 ,除 1例次出现过敏反应外 ,未发生其它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即刻患者血中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转移酶 (ALT)、氨 (NH3)明显减少 (P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 (HDL)、纤维蛋白原 (FIB)明显增加 (P <0 .0 1) ,治疗后第 3天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提高 (P <0 .0 1) ;与血浆置换后比较 ,生物型人工肝处理后回路血中FIB有所增加 (P <0 .0 5 ) ,而NH3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应用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组合生物型人工肝比单纯血浆置换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大鼠动情周期及妊娠期卵巢c—myb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大鼠卵巢于不同的功能阶段时c-myb表达的变化以及与血清E2和P含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未成年大鼠用激素促卵泡发育至窦前期时期时卵巢中未发现有c-myb的表达,促卵泡发育至排卵前期时卵巢的间质腺和基质中出现c-myb染色阳性颗粒,形成的早期黄体化卵巢在黄体细胞和基质中有表达且表达的范围和强度升高,而形成的晚期黄体化卵巢c-myb表达下降,这种变化与血清E2和P含量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成年大鼠c-myb的表达范围和表达强度于动情前期和妊娠期卵巢较大,动情期和动情间期卵巢较低,这种变化也与血清E2和P含量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示,c-myb存在于大鼠卵巢中并与卵巢的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hsa-miR-150-5p在其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及可能介入的生物学过程。方法利用人类miRNA表达数据库(HMED)获得hsa-miR-150-5p在不同组织和疾病中特异性表达丰度信息,运用miRBase、Clustalw2和MEGA5.0分析软件获取hsa-miR-150-5p的染色体定位、碱基序列比对特征和进化规律等基本信息,通过miRDB、PicTar和TargetScan进行靶基因预测,采用基因本体(GO)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KEGG)对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注释分析,进一步认识hsa-miR-150-5p的生物学功能。结果通过同源性搜索在miRBase数据中获得miR-150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36条,分布于23个物种。多序列比对发现miR-150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碱基保守性很高,其中有16个碱基完全保守,6个碱基相对保守。进化分析表明人类的miR-150与青鳉、三文鱼、钳鱼、斑马鱼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较远,与其他18个物种的进化关系较近。对miRDB、PicTar和TargetScan预测的靶基因进行交集后共得到25个靶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转录因子、锌指蛋白、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转导蛋白、ATP偶联的离子型通道受体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等。结论 hsa-miR-150-5p在多种组织和疾病中表达,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可能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调控多个靶基因而参与各个信号通路调节。 相似文献
108.
109.
细胞周期为母细胞分裂为2个子细胞并且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的一个过程.核仁磷酸蛋白(NPM)是一类穿梭于核仁、核质和胞质的多功能蛋白质,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阐述NPM异常表达,包括基因突变、过表达和沉默表达等3种形式对细胞增殖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明确免疫母细胞形态和HANS分类方法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西溪医院共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24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胞形态分为免疫母细胞型(immunoblastic variant,IB)、中心母细胞型(centroblastic variant,CB)以及其他类型3组,根据CD10、BCL6及MUM1的表达将病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型2种亚型(CD10~+、BCL6~(+-)、MUM1~(+-)/CD10~-、BCL6~+、MUM1~-为GCB型,CD10~-、BCL6~-、MUM1~(+-)/CD10~-、BCL6~+、MUM1~+为non-GCB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DH水平、IPI评分、IB型、non-GCB型、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使用与否,对EFS和OS均有影响(P0.05)。IB亚型的弥漫大B淋巴瘤CR率明显低于CB亚型(38.9%vs 68.3%)(P=0.0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IB亚型是影响OS和EFS的独立预后因素。无论有没有使用美罗华,IB亚型是影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EFS(P=0.000),OS(P=0.000)。BCL2和BCL6与预后有关,单用CHOP方案治疗时BCL6及BCL2对预后均无预测意义。其他的免疫标志(CD10、CD5、IRF/MUM1、HLA-DR、及Ki67增殖指数)对EFS、OS均无预测作用。接受美罗华治疗亚组中,GCB与non-GCB亚型分类对EFS及OS并无预测作用,未接受美罗华治疗的亚组中,GCB与non-GCB分类对预后有影响(EFS P=0.020;OS P=0.020)。GCB与non-GCB亚型间无明显差异(P=0.451)。此外,当分析CB亚组中GCB与non-GCB亚型对预后的影响时,亦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无论使用或是不使用美罗华,IB型DLBCL均预示较差的预后,同时发现了IB亚型与non-GCB亚型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DLBCL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