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83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56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7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成都地区肺炎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91.94%菌株对青霉素敏感,8.06%中度耐药;88.71%菌株对SMZ/TMP敏感,11.29%中度耐药;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毗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美洛培南、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相当高,分别达到62.90%和74.19%。结论 成都地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低,而对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类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norA基因介导的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PCR法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点杂交及狭线杂交检测细菌nor4基因及其转录水平。结果所有实验菌株均检测到norA基因;诱导耐药菌SA2-16的norA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其亲代株,临床分离耐药菌norA基因转录水平略高于敏感菌,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细菌在环丙沙星1/10MIC浓度中生长,未见norA基因转录增加。结论 norA基因可能为金葡菌的结构基因,诱导耐药菌药物泵出增加的原因在于norA基因转录的增加,norA基因介导的耐药在不同的耐药菌株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心钠素(ANP)浓度变化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75例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Ⅳ级)(研究组)和25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的血浆BNP和ANP浓度,同时采用纽约心脏学会(NYHA)标准对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电图检查评定患者心功能。结果 ①研究组血浆BNP和A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研究组心功能Ⅱ级、Ⅲ级和Ⅳ级患者血浆BNP浓度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心功能Ⅱ级患者血浆ANP和Ⅲ级、Ⅳ级患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Ⅲ级和Ⅳ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BNP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7,95%的可信区间为0.943~0.998;ANP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5,95%的可性区间为0.825~0.951,两者曲线下面积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与LVEF〈40%的患者血浆BNP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的A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浆BNP比A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BNP与超声心电图反映的血液动力学状况指标LVEF及NYHA分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心力衰竭分级的一个良好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现就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华西医院艰难梭菌腹泻致病株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其变迁,为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和防控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方法 分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8~12月(44株)和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29株)两个时间段中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艰难梭菌致病产毒株共73株,PCR扩增毒素基因后进行测序鉴定。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甲硝唑、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利福昔明、非达霉素和硝唑尼特9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艰难梭菌耐药性,并对比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前后的耐药性变化。结果 所有菌株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利福昔明的耐药率分别为79.5%、26.0%、27.4%、9.5%;对非达霉素和硝唑尼特高度敏感,两药的MIC范围均为<0.008~0.5 mg/L。与2015年相比,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后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耐药率(99.5% vs. 44.8%)、莫西沙星耐药率(36.4% vs. 10.3%)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发现一株罕见的利奈唑胺药物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其MIC 达16 mg/L。结论 华西医院艰难梭菌对克林霉素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高,需限制使用;对甲硝唑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可以经验性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种类、标本处理方式、保存温度及时间对血浆微粒(MPs)检测效果的影响。方法采集2013年8月—2014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52名健康对照者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计数不同抗凝剂[枸橼酸盐、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肝素]、标本处理方式[洗涤贫血小板血浆(PPP)和直接PPP]、保存温度(-4、-20、-80℃)及时间(1、3、7、10、14 d)血浆中MPs的含量。结果采用枸橼酸盐、EDTA-K2、肝素抗凝剂和无抗凝剂血浆中MPs含量分别为(1 527.0±620.4)、(981.4±247.9)、(877.7±176.2)和(480.8±112.2)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1,P<0.0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直接PPP MPs含量分别为(1 972.4±2 850.7)、(3 347.8±3431.5)和(2 157.7±1 901.1)μL,均高于洗涤PPP的(1 406.4±2 205.7)、(2 375.6±2 500.2)和(1 502.8±1 337.1)μL(均P<0.01);与新鲜血浆标本MPs含量比较,-4℃、-20℃下血浆标本保存1、3、7、10 d和-80℃下血浆标本保存3、7、10 d MPs含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3个温度下保存14 d MPs含量开始升高,与新鲜血浆标本MPs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3个温度下保存1、3、7、10、14 d血浆标本MPs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MPs含量时宜选用新鲜EDTA-K2抗凝标本且无需多次离心洗涤,短期内标本保存在-4℃、-20℃、-80℃下均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氯强油搽剂抗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药理作用。方法: 建立氯强油搽剂实验动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莫米松乳膏组、模型对照组、基质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溶液诱发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用磷酸组织胺测定小鼠致痒阀。结果: 以耳肿胀度为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较,氯强油搽剂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为指标,氯强油搽剂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氯强油搽剂高、中、低剂量组磷酸组织胺致痒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强油搽剂局部外用具有良好的抗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和止痒作用,适用于临床具有迟发型变态反应特征的皮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疗效。[方法]入选i00例确诊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其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内科标准治疗,恩替卡韦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药物。[结果]恩替卡韦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78.ooA:56.0%、60.oN:40.0%),两组近期生存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MELD评分也明显较对照组为低[(21.34±6.12):(25.31±6.32)],P%0.01。[结论]恩替卡韦能够明显延缓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11年,全球有3420多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dficiency virus,HIV),通过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可降低HIV的新发感染.2001年至2009年,全球每年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逐渐降低[1].我国对抗HIV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流行状况仍不容乐观,截止2011年底,我国累积报告的HIV感染和AIDS人数为44.5万,性传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3.1%上升到201 1年的76.3%[2],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加.另外,我国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起步晚且治疗效果欠佳,耐药现象严重,报告指出我国有3个以上省市地区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甚至超过了30%[2].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国都有医疗队伍致力于HIV疫苗的研发,有数十种疫苗已进行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2009年出现了首个有一定效果的艾滋病疫苗,可将人体感染HIV的风险降低31.2%[3],但开发出完全有效的疫苗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