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4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目的 通过比较化学和生长因子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观察评估脂肪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NLCs)分化,并探讨诱导分化机制.方法 取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分离培养获得ADSCs,取其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表型鉴定(CD29、CD34、CD45、CD73、CD90、CD105)并进行实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组[DMEM/F12 +5 mmol/L β-巯基乙醇(β-BME)+2%二甲基亚砜(DMSO)+ 200 μmol/L丁酸酯羟基茴香醚(BHA)]和生长因子分步诱导组[第1步:DMEM/F12+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 B27;第2步:DMEM/F12+ 1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 μmol/L维甲酸(RA)].每天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在第3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神经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核蛋白(NeuN)、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ADSCs细胞表型CD34(0.57%)、CD45(0.67%)、CD29(99.38%)、CD90(96.21%)、CD73(99.80%)和CD105(97.97%).化学诱导组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表达Nestin和MAP-2,但其诱导后形态在第5天出现逆转且在第7天有部分细胞开始死亡;生长因子诱导组诱导3d时Nestin表达,1周后MAP-2、Neun和GFAP表达逐渐增加,诱导生成稳定NLCs.结论 化学诱导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速度较快,但其性质不够稳定,形态出现逆转且伴随细胞死亡;生长因子法能够实现稳步诱导,诱导生成的NLCs更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2.
【摘要】 目的:探讨经根黄通道减压手术治疗连续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2年9月采用经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法治疗连续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31~73岁,平均51.9岁。连续两节段骨化减压41例,连续三节段骨化减压10例,连续四节段骨化减压4例,连续五节段骨化减压1例。共减压133个骨化节段,其中CT分型45个为单侧型骨化,34个为双侧型骨化,54个为连接型骨化。CT仿真内窥镜观察所有减压的骨化节段中共有上、下根黄通道各221个,其中单侧型骨化节段有上、下根黄通道各1个,双侧型和连接型有上、下根黄通道各2个。术前和术后2d、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7±0.8h,术中出血量260±120ml。51例术后症状立即缓解;5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蛛网膜下腔感染、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3~38个月,平均23.2个月。术后2d、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分别为6.37±2.89、8.73±1.58、9.45±1.03、9.67±1.07分,与术前评分5.14±1.59分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0%~100%,平均(75.24±18.01)%;疗效为优38例,良13例,可5例,优良率为91.07%。结论:经根黄通道减压手术是治疗连续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可行、有效、相对安全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3.
VEGF、TGF-β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骨折愈合模型,术后1、2、4、6、8、12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两种模型中VEGF和TGF-β1的表达和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骨缺损组骨折断端只有少量膜内成骨过程,形成的血肿和肉芽组织明显增多,只有靠近骨折断端的一部分形成软骨细胞,其中的一部分在分化到肥大软骨细胞阶段时则停止分化,出现肥大软骨细胞区的增加,并向纤维结缔组织转化,未转化成软骨细胞的肉芽组织在后期也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与骨折愈合模型相比,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量也明显减少,而且在骨缺损组的各时段,骨折断端间都有肌纤维侵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VEGF和TGF-β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仍有表达,但与正常骨折愈合相比,表达的量明显减少(P<0.05),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同步关系,即在TGF-β1强表达时,VEGF的表达程度也很强,TGF-β1的表达弱时,VEGF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由于造成较大段的骨缺损,骨膜缺损很多,造成膜  相似文献   
234.
背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由于具有牢固的三维固定效果、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较好的复位和矫正畸形作用,被广泛用于脊柱外科,但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折断及螺钉拔出等并发症仍是导致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植入物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探索.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椎弓根钉植入后生物力学评价相关的文章,以“椎弓根钉,脊柱,内固定,稳定性,生物相容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选择脊柱内固定植入物生物力学及评价相关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6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40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结论:要提高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的稳定性,可通过改进内固定材料、设计和操作技术以分散固定界面应力,但对螺钉的改进受椎弓根和椎体大小的限制,如何从内固定系统装置上来增强固定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椎弓根螺钉植入后的稳定性评价应该结合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包括椎弓根螺钉材质、置入位置、角度、固定装置等因素,还应该针对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即对椎弓根螺钉置入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每一个不同的椎弓根施以不同的置钉入点、方向及螺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