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黄佃  刘长建  冉峰  王炜 《山东医药》2011,51(42):53-54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治疗术(CAS)的手术后并发症。方法 1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8,7例采用CEA治疗,75例采用CAS治疗,分析手术后的并发症。结果采用CEA治疗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死亡1例,出现局部并发症12例(穿刺点血肿9例、颅神经损伤3例),血压波动22例;采用CAS治疗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2例,出现局部并发症7例(穿刺点假性动脉瘤3例、血肿4例),血压波动16例。采用两种不同术式者严重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均〉0.05)。结论 CEA和CAS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均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局部并发症主要为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出现血压波动者较多见。  相似文献   
32.
以肝素固化脱细胞支架构建的小口径抗凝人工血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临床上直径〈6mm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目的:通过对脱细胞血管支架表面固化肝素,制备一种具有抗凝血功能的小口径生物人工血管。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体外观察,于2005—12/2007—12在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普通成年杂种犬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约20kg。方法:采用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犬颈动脉脱细胞支架,并将肝素分子交联至支架表面。将制备的肝素固化血管和脱细胞血管基质植入犬颈动脉进行异体血管移植实验。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血小板黏附实验和细胞接触实验评价其血液、生物相容性能:经异体血管移植实验观察其早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脱细胞支架细胞成分去除完全,而胞外基质保留完整:经肝素固化后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细胞接触实验未显示细胞毒性;植入异体犬颈动脉1个月后,发现肝素固化组移植血管均维持通畅,而植入单纯脱细胞血管基质者因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对同种异体脱细胞血管支架进行表面肝素固化,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33.
脱细胞支架复合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小口径(〈6cm)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效果并不理想。 目的:将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与脱细胞血管支架动态复合培养,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组织工程血管代用品。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体外观察,于2005—12/2007-12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通过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犬颈动脉脱细胞支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内皮系条件培养法,分离扩增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将扩增后的内皮祖细胞种植于脱细胞支架并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动态构建组织工程血管。 方法:20只犬均暴露两侧颈总动脉及一侧股动脉,每只犬在3段血管随机移植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血管支架及自体静脉,分别为组织工程血管组、脱细胞血管支架组及自体静脉组,每组的移植血管数量均为20例。 主要观察指标: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移植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病理切片、扫描电镜等观察移植效果。 结果:犬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10d后形成“铺路石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内皮祖细胞表型特征;将内皮祖细胞与脱细胞支架置于生物反应器培养10d后,种子细胞在血管腔内黏附生长;犬动脉移植术6个月后,组织工程血管及白体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90%,均优于脱细胞支架移植组25%。 结论:犬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复合脱细胞血管支架,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通畅率的生物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34.
一位25岁的小伙子,因患有严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不得不面临截肢的命运。据了解,这位小伙子虽然年仅25岁,但已有10年烟龄,烟量是一天两包。专家点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  相似文献   
35.
谭阿姨今年40岁,因患有子宫肌瘤准备在当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做CT检查时,医生发现她的胸腹腔血管下腔静脉内有一个巨大的血栓。这种血栓随时都可能从血管壁上脱落,导致病人猝死。病人及家属十分紧张,随即包了一辆车,火速驶向省城。当晚省城医院的急诊中心,血管外科医生紧急会诊。查看病人,了解病情,仔细阅读当地医院所做的B超和CT片。只见谭阿姨的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36.
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衰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1992年10月~2008年12月,成功为1126例慢性肾衰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对其中52例手术失败者(其中前臂内瘘37例,肘部内瘘9例,人造血管内瘘6例)再次手术,探察失败原因,重新吻合血管.结果 52例患者再次术后效果良好,3周后血流量均大于200 ml/min,能成功进行血透.结论 依靠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应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均可获得满意的透析通道.  相似文献   
37.
背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产物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是血管外科基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生物人工血管的研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构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NOS,以脂质体为介导观察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评价表达产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酶学活性及其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质粒PCMV-eNOS由勋阳医学院张群林教授惠赠。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由南京大学博士后贾立军馈赠,pcDNA3.0/EGFP质粒由戚金亮博士提供。大肠杆菌DH5a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南京大学生物系保存。 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酶切质粒PCMV/eNOS,电泳回收3.6 kb编码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序列,克隆入质粒pcDNA3.1的EcorⅠ酶切位点,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序列中的XhoⅠ酶切位点筛选其插入载体的方向,构建pcDNA3.1/eNOS重组质粒。以Lipofec-tamine为介导将其与pcDNA3.0/EGFP共转染分离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转染后对ECV304生长的影响,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转染效率。②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产量。③观察施加不同因素(L-精氨酸、氯化钙、乙二胺四乙酸、L-NAME)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同时检测此时ECV304生长所受影响。 结果:以脂质体为介导转染人脐静脉ECV304后,其转染效率为(32.6±2.6)%,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相应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同时在上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出现明显差别;随着培养液一氧化氮浓度升高,ECV304生长曲线下降。 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eNOS,在脂质体介导下能高效转染ECV304并良好表达,Ca2+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必要激活条件,ECV304的增生受到高浓度一氧化氮抑制。  相似文献   
38.
冉峰  刘长建  刘晨  乔彤  黄佃  王炜  张明  周敏 《江苏医药》2012,38(7):849-850
目的 探讨聚桂醇作为新型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3月150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将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到曲张静脉内,观察曲张静脉的闭合情况.结果 150条肢体中135条肢体(90%)于治疗2周后曲张静脉完全闭塞,15条肢体(10%)残留曲张静脉再次注射后闭塞;6个月后复诊均无明显复发,其中141例(94%)患者下肢酸胀、沉重感消失,下肢曲张静脉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浅静脉炎15例(10%),2周内自行缓解,12例(8%)局部色素沉着,2个月后消失.结论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满意,是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9.
秦怡  汤文浩  冉峰 《实用老年医学》2020,(4):406-409+414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SO)是指由于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性改变的慢性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disease,PAD)。目前,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成为LEASO的常  相似文献   
40.
�������в�80���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 搜集1999年8月至200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诊治的80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及效果。结果 23例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其中死亡3例(13.0%),均死于术后并发症;52例行覆膜支架人工血管腔内隔绝术,死亡1例(1.9%),因术后夹层破裂;术前死亡3例(3、8%);放弃治疗2例。结论对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