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与季节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创伤性骨折入院,病程中接受下肢血管彩超筛查的1 697例老年患者,观察不同季节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的超声结果,分析不同季节的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下肢DVT患病率的差异。结果:共1 697例患者,DVT患病人数在1年内呈周期性变化,根据南京地区季节划分,秋冬季(10月—次年3月)经超声诊断下肢DVT的发病率为37.2%(337例),春夏季(4—9月)的发病率为30.5%(2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老年患者下肢DVT的发生与季节因素有一定关联性,秋冬季因创伤性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相较于春夏季可能更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季节因素的影响,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早期诊断下肢DVT。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下肢静脉曲张复发患者27例(27患肢),均在B超引导下行患肢浅静脉及交通支静脉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注射后即刻(注射后1 min)行B超检查观察浅静脉和交通支静脉闭合情况,术后随访2个月~1 a。结果患肢均在B超引导下成功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21患肢(77.8%)浅静脉和交通支静脉治疗后即刻闭塞,交通支静脉反流消失;6患肢(22.2%)有曲张静脉管腔残留者间隔30 min再次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后静脉管腔完全闭塞;治疗后2个月行血管造影检查示交通支静脉完全闭塞,浅静脉无显影;治疗后出现小腿局限性酸胀感3例,轻微浅静脉炎4例,2周内均自行缓解,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4.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成熟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新生血管和新生内皮化作用,在许多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其生物学特征及鉴定方法仍存争议。 目的:探索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 方法:外周采血后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全培养基重悬后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中,体外培养扩增获取人内皮祖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生长增殖潜能及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并通过细胞一氧化氮分泌功能测定及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其功能学特征。 结果与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后,六七天形成纺锤样细胞簇,两三周黏附细胞发育形成鹅卵石样外观细胞,逐渐融合呈外生性生长。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相比人内皮祖细胞具有高的增殖潜能。人内皮祖细胞表达CD31、CD34、CD144、KDR,表现为典型内皮细胞系表型,此外细胞可摄取ac-LDL并结合UEA-Ⅰ。在功能上内皮祖细胞可分泌一氧化氮并可在Matrigel中形成管腔样结构。提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黏附诱导培养可获取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细胞形态、增殖能力、生物表型特征结合细胞功能学的综合性鉴定方法用于内皮祖细胞的鉴定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5.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施行动静脉内瘘术985例,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术中,前臂动静脉703例,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连续外翻吻合;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198例,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与肱动脉行端-侧连续外翻吻合;PTFE人造血管内瘘84例,前臂作“U”形皮下隧道,置入PTFE人造血管20—35cm,动脉端人造血管与肱动脉行端-侧吻合,静脉端与肱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采用端-端或端-侧吻合。结果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术后1周内瘘口震颤消失52例,彩超发现瘘口狭窄,有血栓形成,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后均获成功。应用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肢体肿胀较明显。内瘘3周后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术的首选术式,吻合口径5mm较合适,人造血管内瘘对上肢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黄佃  刘长建  冉峰  王炜 《山东医药》2011,51(42):53-54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治疗术(CAS)的手术后并发症。方法 1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8,7例采用CEA治疗,75例采用CAS治疗,分析手术后的并发症。结果采用CEA治疗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死亡1例,出现局部并发症12例(穿刺点血肿9例、颅神经损伤3例),血压波动22例;采用CAS治疗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2例,出现局部并发症7例(穿刺点假性动脉瘤3例、血肿4例),血压波动16例。采用两种不同术式者严重并发症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相近(P均〉0.05)。结论 CEA和CAS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均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局部并发症主要为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出现血压波动者较多见。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9年2月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115例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男7l例,女44例;年龄32~87岁,平均(56±11)岁.伴发病:高血压105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14例,下肢动脉硬化1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7例,另5例有近期外伤史.结果 115例中,113例支架置入成功,释放支架人工血管122枚,破口封堵满意.3例同时行相关杂交手术.围手术期内并发症:下肢动脉栓塞2例,急性脑梗塞致偏瘫2例,移植物感染1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4例,急性肠缺血1例,肺部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l例,肾功能衰竭2例,A型夹层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4.42%).随访75例,随访率66.4%,随访时间7-83个月,平均随访44.5个月.其中支架近远端内漏9例,5例患者行二次腔内修复术;继发A型主动脉夹层2例,再次行血管置换手术.随访中死亡6例(8%),4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出血、A型夹层破裂等,2例死因不明.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急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衰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自1992年10月~2008年12月,成功为1126例慢性肾衰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对其中52例手术失败者(其中前臂内瘘37例,肘部内瘘9例,人造血管内瘘6例)再次手术,探察失败原因,重新吻合血管.结果 52例患者再次术后效果良好,3周后血流量均大于200 ml/min,能成功进行血透.结论 依靠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应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均可获得满意的透析通道.  相似文献   
29.
以肝素固化脱细胞支架构建的小口径抗凝人工血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临床上直径〈6mm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目的:通过对脱细胞血管支架表面固化肝素,制备一种具有抗凝血功能的小口径生物人工血管。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体外观察,于2005—12/2007—12在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普通成年杂种犬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约20kg。方法:采用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犬颈动脉脱细胞支架,并将肝素分子交联至支架表面。将制备的肝素固化血管和脱细胞血管基质植入犬颈动脉进行异体血管移植实验。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血小板黏附实验和细胞接触实验评价其血液、生物相容性能:经异体血管移植实验观察其早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脱细胞支架细胞成分去除完全,而胞外基质保留完整:经肝素固化后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细胞接触实验未显示细胞毒性;植入异体犬颈动脉1个月后,发现肝素固化组移植血管均维持通畅,而植入单纯脱细胞血管基质者因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对同种异体脱细胞血管支架进行表面肝素固化,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小口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30.
背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产物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是血管外科基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生物人工血管的研制有重要意义。 目的:构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NOS,以脂质体为介导观察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转染效率,评价表达产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酶学活性及其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质粒PCMV-eNOS由勋阳医学院张群林教授惠赠。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由南京大学博士后贾立军馈赠,pcDNA3.0/EGFP质粒由戚金亮博士提供。大肠杆菌DH5a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为南京大学生物系保存。 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先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酶切质粒PCMV/eNOS,电泳回收3.6 kb编码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序列,克隆入质粒pcDNA3.1的EcorⅠ酶切位点,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序列中的XhoⅠ酶切位点筛选其插入载体的方向,构建pcDNA3.1/eNOS重组质粒。以Lipofec-tamine为介导将其与pcDNA3.0/EGFP共转染分离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转染后对ECV304生长的影响,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转染效率。②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产量。③观察施加不同因素(L-精氨酸、氯化钙、乙二胺四乙酸、L-NAME)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同时检测此时ECV304生长所受影响。 结果:以脂质体为介导转染人脐静脉ECV304后,其转染效率为(32.6±2.6)%,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到相应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同时在上述不同因素影响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出现明显差别;随着培养液一氧化氮浓度升高,ECV304生长曲线下降。 结论:成功构建pcDNA3.1/eNOS,在脂质体介导下能高效转染ECV304并良好表达,Ca2+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必要激活条件,ECV304的增生受到高浓度一氧化氮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