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其在胃癌演进中的作用仍未完全阐明。目的:体外观察Hpylori对人胃癌细胞株AGS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将AGS细胞与H.pylori标准菌株NCTC11637共培养72h.光学显微镜观察12—72h时细胞形态变化,扫描电镜观察24h时细胞形态变化。侵袭小室实验检测共培养24h后AGS细胞的侵袭力。结果:AGS细胞与H.pylori共培养12h后,细胞渐出现变形,伪足增多、伸长.24h和48h时细胞间相互离散,伸出细长伪足,呈“蜂鸟”表型,60h和72h时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死亡逐渐增多;扫描电镜下可见Hpylori黏附于AGS细胞表面,细胞变形明显,伸出细长伪足。侵袭小室实验显示与H.pylori共培养24h的AGS细胞,每200倍视野下穿膜细胞数显著高于PBS对照组(130.4±11.5对87.1±9.3.P〈0.01)。结论:Mpylori感染可影响人胃癌细胞株AGS的细胞形态,增加细胞侵袭力。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葡萄糖注射液在减少20AA复方氨基酸输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接受20AA复方氨基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肝功A级),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2.5±12.2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输注氨基酸组(n=20)及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输注组(n=20),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单纯输注氨基酸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8例,其中心悸3例,出汗3例,头痛1例,局部反应(包括输注静脉肿胀、压痛、条索感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40%;氨基酸与葡萄糖混合输入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2例,其中心悸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卡方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结论20AA复方氨基酸与葡萄糖的混合输注能有效减少单纯输注氨基酸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将使复方氨基酸的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作用于胃癌细胞后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Ⅰ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H.pylori致胃癌的分子机制。方法H.pylori培养滤液分别作用于胃癌细胞4、8和12 h后,收集细胞,应用RT-PCR和W estern b lot法检测各时相点COXⅠ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H.pylori培养滤液作用4 h后,线粒体COXⅠmRNA的表达开始降低,8 h下降更明显,12 h下降速度减缓。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OXⅠ蛋白表达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各时相点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pylori可下调胃癌细胞线粒体编码基因COXⅠ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相关胃炎程度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11~12月大坪医院消化内镜中心45例慢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快速尿素酶实验和13 C-呼气实验检测H P感染情况,病理分析H P感染部位胃炎严重程度,实时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HP感染部位胃黏膜组织和无 HP感染的胃黏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ak、Bcl-2的表达,Person相关分析 HP感染的慢性胃炎程度与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45例患者13 C-呼气实验和胃窦黏膜快速尿素酶实验均阳性,提示H P感染。病理结果显示45例(100%)患者均为慢性胃窦胃炎,其中28例(62.2%)为轻度,16例(35.6%)为中度,1例(2.0%)为重度;9例(20.0%)肠化生,5例(11.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5例患者胃体黏膜尿素酶实验阴性,提示无 HP感染,其中6例胃体组织显示轻度慢性炎症(13.3%),39例无炎症(86.7%);无肠化生及上皮内瘤变。qRT-PCR结果显示HP感染胃黏膜中Bax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 HP未感染胃黏膜患者(P<0.01)且与胃炎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Bak和Bcl-2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 P感染的慢性胃炎程度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提示H P感染可能导致胃上皮细胞中Bax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评价不同疗程(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5年1月至2016年11月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等数据库关于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在中国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受试者的基本资料、观察指标(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质量等相关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分析相关指标,计算RR及95% CI,使用漏斗图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 纳入43篇文献,共7 686例患者.合并结果显示:据意向性分析,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和三联疗法根除率分别是88.96%(95% CI:87.73% ~90.19%)和74.11%(95% CI:72.53% ~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0,95% CI:1.16% ~ 1.25%);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和7d铋剂四联疗法相比,根除率分别是87.34% (95% CI:84.87%~89.80%)、81.65%(95% CI:78.76%~ 84.54%)(意向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 CI:1.02% ~1.12%);10 d或14 d铋剂四联联疗法与序贯疗法(RR=1.02,95% CI:0.97%~1.07%)及与伴随疗法(RR =1.01,95% CI:0.95% ~ 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0 d或14 d铋剂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及伴随疗法疗效相当,三联疗法及7d铋剂四联疗法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PJ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6月该院收治PJS综合征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患者中有PJS家族史患者共21例.56例患者可见胃、十二指肠息肉及结肠、直肠息肉.56例患者共行病理检查113例次,错构瘤66例次、腺瘤24例次、炎性息肉11例次、幼年性息肉5例次、增生性息肉3例次、息肉癌变2例次、错构瘤息肉合并腺瘤性息肉1例次、幼年性息肉合并炎性息肉1例次.结论 PJS是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易于诊断、容易复发的疾病,一旦明确诊断,主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7.
兰丽  兰春慧  曹艳  李平  赵敦勇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11,40(15):1519-1521
目的比较3种不同肠道准备剂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3~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需行结肠镜检查的312例患者随机分成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105例)、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组(109例)、20%甘露醇组(98例),比较3组的肠道清洁效果、排便次数、不良反应和操作时间。结果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组的肠道清洁度最好(P<0.05),不良反应最小(P<0.05),但3组的排便次数和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肠镜检查的目的和人群的不同,合理选择肠道准备的方法,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且能满足肠镜检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食管上段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内镜下表现,研究患者各相关临床症状与HGMUE泌酸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 分析4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为HGMUE的患者的临床表现、NBI内镜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特点,采用透射电镜、HE、免疫组化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平坦型38例(95%),隆起型2例(5%),病变形态有椭圆形18例(45%)、圆形9例(22.5%)、不规则岛状7例(17.5%)、条索状6例(15%);NBI内镜下,可清楚区分病变区域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小凹形态以管状(92.5%)为主,未发现表面微血管扩张变异;CLE扫描腺管开口呈胃底型27例,非胃底型13例,结合HE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5%,有不同程度的荧光素钠渗出;透射电镜显示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胃黏膜无明显差异,HE染色胃底型腺体28例(70%),非胃底型腺体12例(3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底型腺体中质子泵、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表达均为阳性;相关临床症状中除胸骨后疼痛与壁细胞有关外(P<0.05),其余症状壁细胞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GMUE患者病理分型以胃底型为主,此种异位胃黏膜可能有分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能力,与患者胸骨后疼痛的症状相关;NBI内镜及CLE对于HGMUE的诊断比普通内镜可能具有更好的分辨效果及价值.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对较大胃黏膜下肿瘤诊疗中的作用,以此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小探头超声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瘤52例,超声剖面直径≥20 mm,结合腹部64排螺旋CT检查,判断肿瘤的位置、来源、周围及远处器官转移等情况,对腔内生长未累及浆膜的肿瘤行ESD治疗,对侵及浆膜和向腔外生长的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治疗,所有切除标本送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半年后对患者进行胃镜及CT随访。结合疗效来来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在较大胃黏膜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良性间质瘤20例,恶性间质瘤16例,平滑肌瘤5例,异位胰腺6例,脂肪瘤5例,CT提示30例腔内生长,未侵犯浆膜,无周围器官转移,予内镜下ESD治疗,仅有2例穿孔,经钛夹夹闭和保守治疗好转。其余22例CT检查为腔内及腔外生长予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病变愈合好,无复发。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联合CT对较大胃黏膜下肿瘤进行检查,可获得较准确的病变情况,对胃黏膜下较大的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线粒体途径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诱导胃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ylori NCTC 11637诱导的SGC-7901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 Pylori感染对线粒体途径相关基凶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观察Caspase抑制剂对H. Pylori所致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H. Pylori能够在体外直接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6、12、24 h和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6.30%、11.57%、8.63%和7.22%;H. Pylori能够呈时间依赖性地上调SGC-7901细胞的Bax蛋白表达,并促进Caspase-9和3的激活;Caspase-9和3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NCTC 11637所致的SGC-7901凋亡,而Caspase-8抑制剂仪能部分抑制约20%NCTC 11637所致的SGC-7901凋亡.结论 H.pylori可引起SGC-7901细胞Bax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且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