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4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全球心房颤动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 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医学相关人员在探究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尽管心房颤动治疗的手术消融和导管消融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但对于心房颤动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导管消融通常需要多次手术且成功率低,而手术消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型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手术消融的缺点,减少了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尤其是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消融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心房颤动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这种新型心房颤动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临床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为评价免疫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每年秋季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村民,血阳者再作Kato-Katz法检查。筛选出2006-2013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检查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每克粪便虫卵数(EPG)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6-2013年有263人连续参加了血吸虫病检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从4.19%下降到1.83%,人群抗体滴度(GMRT)从1.29下降到1.07。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滴度逐年降低;阴性者维持阴性为主。总血清阳性率与总感染率呈正相关(r=0.33,P0.05)。结论四川省蒲江县古佛村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MSC)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为合理选择及构建符合临床需求的组织细胞系在基因水平上寻求理论依据.方法 无菌条件下分离SD大鼠MSC进行原代培养,根据培养体系不同,将其分为两组:①诱导分化组(6例),采用含浓度为1×10-8mol/L地塞米松,浓度为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及浓度为50 mg/L维生素C的诱导性DMEM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培养;②对照组(6例),采用DMEM培养基进行同步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分化组与对照组MSC的形态特征,并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情况.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技术选出诱导分化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的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 ①分离MSC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2 h后,MSC开始增殖,细胞形态多呈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细胞形态.继续培养6~7 d后,细胞逐渐形成散在的细胞集落,多呈成纤维细胞形态.培养10~12 d后,MSC集落间相互融合成单层细胞.②MSC传代培养,诱导分化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速度缓慢,细胞形态多呈梭形或多角形,且逐渐向成骨细胞转变;培养10~12 d后,密集的细胞间出现较多散在的致密圆形透光性差的钙化结节;钙化结节经茜素红染色呈片状棕染,茜素红染色呈显著阳性.对照组细胞增殖迅速,多呈成纤维细胞形态生长,在常规培养14 d后未出现明显钙化结节.③诱导分化组细胞内表达水平发生改变的基因占总有效基因的27.7%,显著高于对照组MSC传代培养中表达水平发生改变的基因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分化组细胞与原代细胞、对照组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较低(R2 =0.524 8,0.495 4),诱导分化组细胞表达水平发生改变的基因数目增多.诱导分化组与对照组MSC表达水平存在>3倍差异的部分已知基因,包?  相似文献   
3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泼尼松常作为治疗ITP的首选药物,约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在减量或停药时易复发,长期维持治疗副反应发生率高。本研究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47例初诊ITP患者,观察Dex治疗慢性ITP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  相似文献   
36.
目的: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建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并加以改进(改良MAIPA法)借以检测CITP患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结果:CITP组血小板糖GPⅡb/Ⅲa、GPⅠb/Ⅸ抗体的总阳性率高于CAA组和肿瘤化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1和χ2=13.02,P<0.01)。结论:在CITP患者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2种抗体的功效相同。  相似文献   
37.
赵蔚  侯明  班艳林 《山东医药》2008,48(21):104-105
在麻醉诱导期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S40,4ml/kg),观察在输注前(T0)、输注完毕即刻(T1)及输注后30min(T2)、麻醉诱导时(T3)的HR、MAP和CVP以及K 、Na 和血糖.结果:输注HSS40后HR减慢,MAP、CVP升高,麻醉诱导时HR和MAP基本保持稳定.血浆K 有一定程度降低,Na 明显升高、HCT明显降低,血糖无明显变化.认为适量输入HSS40(4ml/kg)可以减轻麻醉诱导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效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性,且对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8.
SiRNA联合asODN靶向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靶向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siRNA和asODN联合应用逆转人白血病耐药细胞K562/A02的效果。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MDR-1基因同一序列的siRNA和asODN及阴性对照siRNA,采用转染试剂lipofectin2 000分别转染人白血病耐药细胞K562/A02;利用RT-PCR检测MDR-1mRNA和Western Blot检测MDR-1蛋白质的表达;采用罗丹明123外排实验检测P-糖蛋白(P-gp)的转运功能,MTT法检测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逆转效果。结果:siRNA、asODNa、sODN和siRNA联合应用均能降低MDR-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提高P-gp的转运功能,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恢复,asODN和siRNA联合应用效果明显提高(P<0.05),低浓度的siRNA(200 nmol/L)比高浓度的asODN(5μmol/L)的效果强(P<0.05)。结论:siRNA、asODN能有效地逆转人白血病耐药细胞K562/A02的多药耐药,asODN和siRNA联合应用效果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39.
T细胞异常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T淋巴细胞异常,T淋巴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异常可能在IT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现就ITP患者T淋巴细胞异常及可能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90例患儿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儿均在西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1 mg及特布他林5 mg加入生理盐水5 mL中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及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程均为7 d。于第0、3天记录动脉血气指标;于第0、3、7天记录主要症状、体征;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6%优于对照组的82.2%(P<0.05);第3天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O2)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aCO2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1);第3天观察组发热、咳嗽、咯痰、喘憋及肺部听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第7天,观察组咳嗽、咯痰、喘憋及肺部听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6,IL-8及IFN-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热毒宁注射液静脉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显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