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 男性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广泛、深入的开展。我国中医男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给男科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使古老的中医学中的男科思想,显示出勃然生机。特别是自第二届全国中医男科学术会议(1989年4月.唐山)以来,学术领域日趋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对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模拟测量并评价在膈肌下方肝肿瘤热消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重建患者上腹部CT图像,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矢状面和1个冠状面作为标准层面,在各层面建立膈下标准病灶模型,并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模拟穿刺。测量各平面上膈肌高度、穿刺路径长度及间距。采用可到达性评价模拟穿刺时穿刺针分布于标准病灶中的最理想的位置情况。结果 纳入86例患者行测量研究,多数患者矢状2、3面的膈肌高度低于2cm,仅分别对平面内1511%的病灶e和813%的病灶f进行了测量。标准病灶a、b、c、d、b’的完全到达比例分别为5243%、6097%、3837%、5294%、6353%,中位路径长度分别为1039cm、1337cm(背侧,腹侧1266cm)、1315cm、888cm、1126cm,中位穿刺路径间距分别为21cm、209cm(背侧,214cm腹侧)、206cm、211cm、2145cm。结论 采用足头向穿刺路径进行穿刺,标准病灶a、b、d、b’有较高的完全到达比例,穿刺宽容度较高,有进一步在临床中应用的价值。标准病灶c的完全到达率不高。标准病灶e、f需要采用该路径穿刺的比例不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30例临床疑有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患者,其中18例男性,12例女性,平均年龄(61.7±11.2)岁。在2周内行磁共振非对比增强下肢动脉成像检查及下肢动脉DSA检查,范围包括髂动脉、股-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5个节段,对所获得的磁共振、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按正常、狭窄、完全闭塞3个组别对比分析3D-NC-MRA与DSA所显示下肢动脉检查结果。结果 30例患者共获取300个动脉节段,其中295个节段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与DSA比较,3D-NC-MRA所示173个节段正常,较DSA少12个节段,符合率为93.51%;82个节段显示为狭窄,较DSA多7个节段,符合率为91.46%;40个节段显示为闭塞,较DSA多5个节段,符合率为87.50%;以DSA为标准,3D-NC-MR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7.03%,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07%。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0.92)。结论 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下肢缺血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射频消融术(RFA)和微波消融术(EMA)分别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8例(215条患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RFA组[(n=83,101条患肢),采用RFA联合泡沫硬化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严重下肢缺血(CL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患者,其中50例接受DCB治疗(DCB组)、46例接受普通球囊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后。结果 96例球囊均到达病变部位并成功完成扩张,未植入补救性支架。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及Wagner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DCB组ABI高于、Rutherford分级及Wagner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12个月,DCB组一期通畅率均高于、管腔丢失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DCB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CD-TLR)为89.81%,高于对照组的67.39%(P=0.008 8)。结论 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炎症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在下肢DVT中的作用。方法抽取40例下肢DVT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及CD62L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酶免法检测IL-10水平。结果下肢:DVT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平均阳性表达率(53.01±1.81)%高于对照组(20.03±0.54)%(P<0.05),CD62L平均阳性表达率(59.80±8.97)%低于对照组(73.32±1.28)%(P< 0.05),IL-6水平(141.20±56.73)ng/L与对照组(108.85±41.48)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L-8、TNF—α及IL-10水平分别为(0.57±0.14)、(2.34±1.04)、(50.42±10.62)μg/L,均高于对照组(0.32±O.06)、(1.14±0.40)、(15.50±8.26)μg/L(P<0.05)。结论炎症反应与下肢DVT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DV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下肢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过程及结果的总结分析,以便今后能更加顺利开展和应用该检查。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下肢顺行DSA患者1 156例(1185条肢体),对其造影过程及影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曲张肢体1 087条(91.73%),其中伴小隐静脉曲张肢体663条,伴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肢体72条;深静脉血栓(DVT)及DVT后遗症肢体54条(4.56%);单纯性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肢体3条(0.25%);健康肢体41条(3.46%)。结论下肢顺行DSA是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主要手段,对伴有髂静脉狭窄及闭塞或DVT的患者尤为重要,为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并保证豚鼠取材后较高的存活率。方法:采用自豚鼠一侧颈总动脉取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克服了以往小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自大血管取材,取材后动物均死亡的缺点,由于颈总动脉管腔细小,原代培养获取细胞数少,培养不易成功,采用新的血管外翻方法进行酶消化获取内皮细胞,并创造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最适条件。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扩增迅速,纯度较高,为进一步研究了奠定基础。结论:自豚鼠颈总动脉取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顺行造影表现,总结其对诊断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尤其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28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29条下肢),左下肢185例,右下肢50例,双下肢47例,术前常规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分析其下肢及髂静脉影像学表现。结果 329条下肢静脉造影成功率100%,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1例(6.38%),单纯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7例(17.33%),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82例(55.32%),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66例(20.06%),先天静脉畸形3例(0.91%);同时发现有髂静脉狭窄大于50%者19例(5.78%),髂静脉狭窄小于50%者57例(17.33%)。结论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术前静脉造影检查,能够明确原发病因尤其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对于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