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目的:探讨胃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胃癌的性别、年龄、职业、胃镜表现、组织病理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465例胃癌中男女比例为2.275,以51-60岁年龄段,农民发病率高,症状以上腹痛(占83.92%),黑粪(占95.50%)常见。内镜下3厘米以上,隆起型病灶多见,好发于贲门部,低分化腺癌最常见(占52.47%),直径大于3厘米病灶侵及浆膜层及淋巴结转移率高。胃癌最常转移到肝脏。结论:5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有消化道症状者应及时做胃镜检查,并特别注意观察大于3厘米的贲门部病灶。  相似文献   
42.
上尿路梗阻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影像学检查对上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上尿路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比较B超(B-US)、静脉肾盂造影(IVP)、CT和磁共振尿路造影(MRU)对上尿路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作用。结果:B-US、IVP、CT和MRU对上尿路梗阻定位正确率分别为65.8%,88.6%,85.7%和92.9%,4项联合检查定位正确率为100%。定性正确率分别为68.3%,71.4%,87.3%和91.1%,4项联合检查定性正确率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尿路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起重要作用,4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应注意联合检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125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化疗加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对125例无手术指征的中晚期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TC)和化疗加栓塞治疗(TACE).35例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90例行肝动脉化疗加栓塞治疗.结果: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者生存率0.5年为62.9%;1年为25.7%;2年为0.3%;总有效率为68.6%;肝动脉化疗加栓塞者生存率0.5年为92.3%,1年为65.5%,2年为28.9%,总有效率为94.4%.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化疗栓塞是中晚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肝动脉化疗加栓塞治疗疗效优于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44.
病例男,14岁。患者以"右下颌膨隆伴尖牙未萌1月余"为主诉求治我院,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较好;体检:T 37.1℃,BP 109/72 mmHg(1 mmHg=0.133 kPa),R 26次/分,P 76次/分;神清、颈软,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CT表现为右侧下颌骨后磨牙区至乙状切迹下方、左侧下颌骨双尖牙区至乙状切迹  相似文献   
45.
陈首名  马方伟  李光纪  左斌  何志兵  罗鹰 《西部医学》2013,25(1):123-124,127
目的探讨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MRI图像;比较常规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胰腺癌诊断的检出率夏准确性。结果各序列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常规FSET2WI65.2%(15/23例)、LAVA动态增强扫描100%(23/23例)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序列100%(23/23例);术前影像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常规序列FSET2W156.5%(13/23例)、LAVA动态增强扫描91.3%(21/23例)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序列95.6%(22/23例),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与常规单一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能较好检出胰腺癌并且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10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CT、三维CT三种检查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在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0例患者均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其中84例(应临床,患者或病情需要)经多平面MPR重建,三维CT成像。结果100例中,X线平片阳性94例,CT阳性98例,而经多平面MPR重建,三维CT成像的84例全部为阳性。结论在脊柱外伤检查中,X线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但CT优于平片,而三维CT是X平片和CT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急性动脉性出血介入诊疗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对260例急性动脉性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鼻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外伤出血、肿瘤出血、产后出血等)病例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并对其中240例进行栓塞治疗、8例进行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结果:经选择性血管造影,260例急性动脉性出血病例中252例发现出血征象,8例无明显异常发现,诊断阳性率为96.9%。8例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止血有效率为50%;240例栓塞治疗,止血有效率为95%,本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3.5%,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是急性动脉性出血最确切的诊断方法;介入治疗是急性动脉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并发症少,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少数病例虽然不能永久止血,但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儿童ITP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运用超选择性脾叶以下动脉栓塞法用明胶海绵颗粒行PSE,并于栓塞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栓塞术后1个月外周血小板计数(287.0±61.7)×109个/L,术后2年外周血小板计数(199.3±15.7)×109个/L。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病例血小板相关抗体下降,以PAIgG明显。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是治疗儿童难治性ITP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可替代外科脾切除,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不同特点,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和24例脊柱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脊柱转移瘤组和脊柱感染组,2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脊柱转移瘤病变和感染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30例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的弥散加权图像中,全部为高信号。24例脊柱感染疾病组患者的弥散加权图像中,18例患者为低信号,4例为等信号,2例患者为高信号。以DWI高信号作为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30/30),特异性为91.67%(22/24),准确性为96.30%(52/54)。以DWI低信号作为脊柱感染病变的诊断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75.05%(18/24),特异性为0.0%(0/30),准确性为33.33%(18/54)。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病灶平均ADC值为(0.72±0.12)×10-3mm^2/s,明显低于脊柱感染组患者的(1.43±0.14)×10-3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P<0.05)。脊柱转移瘤组患者病灶平均CNR值为(27.46±4.35),明显高于脊柱感染组患者的(13.5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以高信号为主,而感染性疾病以低信号为主,而且脊柱感染性疾病的ADC值明显高于脊柱转移瘤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于脊柱转移瘤和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5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三维CT三种检查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其中37例(应临床,患者或病情需要)经多平面重建,三维CT成像。结果50例中,X线平片阳性47例,CT阳性49例,而经多平面重建,三维CT成像的37例全部为阳性。结论在脊柱外伤检查中,X平片是首选检查方法,但CT优于平片,而三维CT是X平片和CT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