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选择合适的覆膜或裸食管支架,于支架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特制的可容纳放射粒子的鞘,根据患者病变的范围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出放射粒子的剂量,将放射粒子装进上述鞘内即制成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选择15例食管癌患者,临床分级为Ⅱ~Ⅳ级,将放疗支架植入到患者病变食管内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15例患者内照射支架均释放到位,释放过程顺利,释放过程中未出现放射粒子脱落现象;全身γ射线显像(ECT)复查未发现非靶器官显像;患者全身一般状况明显好转,血象和免疫指标亦未见明显变化,未出现如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13例术后1个月CT复查提示病灶的厚度较术前变簿,2例变大,3例随访近8个月,CT复查病变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胃镜检查并活检提示支架捆绑粒子部位肿瘤明显缩小,活检未发现肿瘤细胞生长。结论食管内照射支架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其临床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2.
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9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比较单纯静脉抗感染治疗和早期PLD +静脉抗感染的疗效差异。结果 术后发病时间平均为 7.6± 5 .6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 ,血沉增快平均为 ( 5 8.6± 18.0 )mm/h ,C反应蛋白增高平均为 ( 68.2± 2 0 .3 ) μg/ml;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椎间盘水肿 ,椎间隙变窄和邻近椎体破坏。 9例均临床治愈。PLD可迅速缓解腰背痛和缩短住院时间平均达 3 2天。结论 术后再发剧烈腰背痛应考虑椎间盘炎可能 ;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和MRI表现是早期诊断椎间盘炎的重要指征 ;PLD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3.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血管内栓塞化疗治疗椎体恶性肿瘤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术综合治疗椎体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29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3例)共40个椎体,转移性肿瘤28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均表现为胸腰部疼痛,2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18例患者共26个椎体单独行PVP治疗,11例16个椎体先后行PVP和(或)血管内栓塞化疗术。结果:29例患者经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后症状完全缓解者16例(55.1%),部分缓解13例(44.9%),其中PVP不成功1例,再经血管内栓塞化疗疼痛减轻,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体恶性肿瘤经PVP和(或)血管内栓塞综合治疗可获得很好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适应证、椎体造影表现、关键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资料与方法 43例骨质疏松症并55节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经椎弓根行椎体穿刺,所有椎体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行椎体造影,注入粉/液/对比剂比例为3:2:1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erylate,PMMA),术后CT观察PMMA分布状况和有无渗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PVP技术成功率100%。椎体造影主要有4种表现,其中独特的征象是对比剂注入压缩骨折椎体内后呈囊状分布并滞留。PMMA平均注入量胸椎3.3ml,腰椎4.5ml。随访1-18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分别为74.4%、20.9%和4.7%,总有效率95.3%。CT证实椎体周围PMMA渗漏5例,但无l例出现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可行;椎体造影有助于预测注射PMMA在椎体内的分布状况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主要并发症为PMMA渗漏,防止渗漏的关键是必须在PMMA黏稠阶段及透视监视注射。  相似文献   
55.
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索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的安全性、造影效果及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20例患者(男15例、女5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1例,以26G超细针在B超引导或透视定位下经皮穿刺至脾内,行CO2-DSA。结果17例清晰显示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图像质量优;2例门静脉主干阻塞,门静脉分流显示清晰,1例失败。术中7例患者无任何不适,10例患者有轻中度腹部不适,2例有恶心感,1例腹痛,B超示脾包膜下血肿。结论经皮细针穿刺脾实质CO2造影可以清晰显示门静脉结构,方法简单、快捷、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6.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手术疗效。方法:临床影像学诊断肝癌并行介入化疗栓塞术患者6例,VX2肿瘤造模新西兰大白兔2只。所有受检者及实验免均先行常规T1WI、T2wI扫描,然后受检者在屏气下、实验兔在麻醉下进行2个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的DWI扫描。结果:扩散扫描取不同b值时,介入手术术后与术前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比值在110%以上时预后较好,低于110%时预后较差;病灶ADC值与肝脏ADC值的比值术后为术前的110%以上时预后较好,低于110%时预后较差。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手术疗效似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探讨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应用MED治疗23例,应用PLD治疗40例,分别比较两组手术适应证范围,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MacNab评分。用配对t检验κ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ED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1±0.6)年,PLD组平均随访期为(6.6±0.7)年。MED组的远期ODI、MacNab评分要好于PLD组,而MED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则明显长于或多于后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MED组3.49%,PLD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MED及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长期疗效好的特点,PLD临床普及率广,而MED相对学习曲线长,技术要求较高,手术风险较大,但MED的临床远期疗效高于PLD。  相似文献   
58.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在食管支架上预置125I粒子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的可行性;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内照射支架的安全性。方法(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用模具以塑料为原料制成刚好装填1颗125I粒子的“弹匣”,并将其缝制在食管支架外周,即制成食管内照射支架。(2)动物实验:选择实验用兔36只,分成4组。根据不同的照射剂量将实验组分为3组(单个粒子剂量×2颗粒子):A组22.2 MBq、B组44.4 MBq、C组66.6 MBq;D组为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术后2、4、8周分别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兔3只,处死前行食管造影、CT等检查,观察支架、粒子移位情况;支架标本分别行肉眼、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下观察;观察指标包括食管及其周围肺、支气管、大血管的损伤及程度。结果(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125I粒子能被牢固地固定在支架外周,动物实验证明:放射粒子装填方便,支架释放简单,支架释放过程及术后随访未发现125I粒子丢失。(2)动物实验:8周时实验组粒子附近食管壁增厚最明显[A组(4.2±0.3)mm,B组(4.3±0.3)mm,C组(4.5±0.3)mm],与对照组[(3.1±0.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内径在上述观察期内实验组、对照组都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管腔逐渐变窄,8周时各实验组管腔直径[A组(5.7±0.2)mm,B组(5.6±0.3)mm,C组(5.6±0.3)mm]与对照组[(5.6±0.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内实验组支架周围的肺、气管、胸主动脉壁与对照组肉眼、光镜所见基本一致。但电镜下上述器官组织超微结构有轻微损伤。结论捆绑式食管内照射支架的设计、制作是可行的;动物实验表明:临床常用活度的125I放射粒子对食管周围肺、气管及大血管等正常器官组织造成的损伤是轻微的;125I放射粒子对支架引起的增生的食管黏膜无明显的抑制和刺激作用;125I放射粒子长时间植入体内可能对食管平滑肌有刺激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OVCF患者9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46例78椎)使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双侧椎弓根人路组(52例74椎)使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行PKP治疗。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变化、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椎体高度改变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①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手术时间[(28±8)min]明显短于双侧椎弓根旁入路组[(37±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灌注量、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48h和3个月时VAS评分低于术前。前部及中部伤椎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8h时VAS评分、前部及中部伤椎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4、1.103、0.697,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前部及中部伤椎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3、0.932、0.715,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行PKP均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和减轻疼痛,可安全增加椎体高度,且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KP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重度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囊性改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重度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囊性改变患者,均采用PVP进行治疗,分析PVP手术成功率,术后24 h、1周及1、3、6、12个月分别随访患者疼痛情况并记录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个时期的疼痛缓解有效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VP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出血量1~5 ml,平均2.4 ml;骨水泥填充量为4.5~20 ml,平均8.6 ml。25例中除1例患者因冠心病于术后10个月死亡外,其余24例均完成第12个月随访。术后24 h、1周及1、3、6和12个月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2%(18/25)、64%(16/25)、68%(17/25)、76%(19/25)、76%(19/25)和70.8%(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6,P>0.05)。 结论:PVP治疗严重的骨性椎体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囊性改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