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CTVE)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血尿,B超发现膀胱内占位者28例行多层螺旋CT仿真膀胱内镜(MSCTVE)和常规膀胱内镜检查。其中23例采用导人法,通过导尿管将4.8%泛影葡胺300~500ml注入膀胱,行膀胱及后尿道扫描;5例采用排泄法.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延迟30min行全尿路扫描;将膀胱原始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Voyager软件行CTVE影像重建,对膀胱癌进行评价。结果常规膀胱镜证实的38枚膀胱肿瘤MSCTVE显示35枚,准确率92.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25例,鳞状上皮细胞癌、壁内段输尿管癌、膀胱癌术后复发各1例,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显示率分别为75%和100%。结论MSCTVE具有图像清晰逼真、大视野、无盲区等特点,能较准确地反映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是常规膀胱镜及外科手术的有益补充,也可作为尿道狭窄、严重血尿或患者拒绝传统膀胱镜等条件下替代常规膀胱镜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2.
急性咽后壁脓肿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对急性咽后壁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咽后壁脓肿患者CT资料.结果 CT清楚显示所有患者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18例CT均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肿胀增厚,其中8例CT平扫示咽后壁梭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3例示宽大气-液平面,4例示咽后壁病变处异物,2例见咽后间隙积气,4例合并纵隔脓肿,2例存在食管瘘,5例CT增强扫描示咽后壁病变环形强化.结论 CT能准确评价急性咽后壁脓肿,应作为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 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4.
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包括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纳入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组,进一步分析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脑血管造影的意义。结果共纳入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年龄6~95岁,平均(56.3±14.2)岁,78例(22.7%)≤45岁,265例(77.3%)〉45岁;男性208例(60.6%),女性135例(39.4%)。在343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血管造影阳性117例(CTA或DSA任意一项阳性),其中脑动脉瘤75例(64.1%),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22例(18.8%),烟雾病20例(17.1%);血管造影阴性(CTA和DSA均阴性)226例。血管造影阳性组平均年龄显著性小于血管造影阴性组[(52.45±14.33)岁对(58.25±13.58)岁;t=-3.679,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45岁(46.15%对53.85%;χ^2=6.515,P=0.011)、男性(28.36%对71.63%;χ^2=7.762,P=0.005)、高血压(62.40%对83.20%;χ^2=18.321,P=0.000)、吸烟(15.40%对27.90%;χ^2=7.831,P=0.005)、饮酒(10.30%对21.20%χ^2=6.443,P=0.01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低于血管造影阴性组。两组间出血部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0.087,P=0.000),血管造影阳性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49.60%),而血管造影阴性组以基底节出血(36.30%)多见。两组糖尿病(χ^2=0.391,P=0.532)和高脂血症(χ^2=0.387,P=0.534)患者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ratio,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5~1.056;P=0.001]和出血部位(OR 0.690,95%CI 0.614~0.776;P=0.000)与血管造影阳性独立相关。对出血部位的分析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瘤(82.8%),其次为脑血管畸形(12.1%)和烟雾病(5.2%);脑室出血的病因主要为烟雾病(58.3%),其次为脑动脉瘤(33.3%)。脑叶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瘤(50.0%)和脑血管畸形(45.0%)。小脑出血的病因主要为脑血管畸形(60.0%)和脑动脉瘤(40.0%)。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49.60%和10.30%,脑叶和小脑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17.10%和4.30%,基底节和丘脑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分别为12.00%和5.10%,而脑干和多部位出血的血管造影阳性率极低(均为0.90%)。在343例接受CTA检查的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中,111例经DSA或手术证实,其中CTA误诊6例,漏诊6例。CTA诊断的准确率为89.2%,敏感性为93.6%,特异性为64.7%,阳性预测值为93.6%,阴性预测值为64.7%。结论根据年龄和出血部位推测病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均应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CT鼻咽腔造影于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病例 ,探讨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影像学表现。方法 34例共 37次CT鼻咽腔造影 ,造影与平扫和鼻咽光纤镜检对照分析。结果 放疗后鼻咽腔壁脓性分泌物、痂皮CT影像较具特征性 ,平扫呈条片状软组织密度物 ,表面毛糙、条网状影 ,间杂小气泡。造影扫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物悬浮于鼻咽腔内 ,对比剂渗入痂皮与鼻咽壁之间 ,形成一细线状间隔。结论 CT鼻咽腔造影有利于认识放疗后脓性分泌物、痂皮CT表现 ,当与腔内复发灶鉴别困难时应用该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7.
256层螺旋CT低剂量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CTA资料.组1:心脑血管联合CTA(n=17),应用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一站式扫描;组2:冠状动脉CTA(n=20):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组3:常规颈脑血管CTA(n =20).分别测量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蝶鞍层面)图像CT值与图像噪声;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3分法评估颈脑血管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各组的辐射剂量.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的图像CT值与噪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1与组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组1与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结果 组1与组2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27±50)、(426±86) HU]、噪声[分别为(30±9)、(31±9)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58、-0.325,P值均>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组1与组2均满足诊断需要冠状动脉节段,优良分别达到98.1%( 202/206)、99.6%(244/245);两组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72,P>0.05).组1与组3颈总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74±70)、(348±81)HU]、椎动脉起始部CT值[分别为(447±83)、(328±66)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43、4.869,P值均<0.05);颈内动脉(蝶鞍层面)CT值[分别为(370±92)、(367±97)H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1,P>0.05).组1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1分1例,2分14例,3分2例;组3颈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2分7例,3分13例;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06,P<0.05).组1、组2、组3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0±0.8)、(3.1±0.4)、(5.0±0.3) mSv.结论 256层螺旋CT大范围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脑血管联合成像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颈动脉及脑血管图像质量,具有简便、快捷、无创、对比剂使用少、辐射剂量低、客观和重复性强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评估冠状动脉与颈脑血管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腹部隐睾合并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隐睾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及血供特征。结果 7例中5例肿块位于右侧腹膜后,2例位于盆腔腹膜外。CT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密度多不均匀,1例内部较多"条网"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4例瘤体内可见"索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多平面重组(MPR)或容积再现(VR)重组示肿块长轴多与睾丸下行途径一致,1例毗邻腹股沟管内口肿块可见"指"状突起;血管成像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为同侧睾丸动脉,2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精索结构均未见显示。结论腹部隐睾肿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MSCT与后处理技术联合使用是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 CT透视及 Pinpoint导引下胸部活检术。方法 :CT透视及 Pinpoint导引胸部病灶活检 33例 ,其中肺 2 9例 ,纵隔 2例 ,胸壁 2例。 Pinpoint导引经皮穿刺活检 5例 ,CT实时监控透视导引经皮穿刺活检 2 8例。结果 :33例活检刺中率 97.0 % (32 / 33) ,活检正确率为 97.0 % (32 / 33) ,并发症为轻、中度气胸 ,发生率为 6 .1% (2 /33) ,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 CT近台实时监控透视及 Pinpoint导引胸部活检定位精确 ,创伤小 ,安全性高 ,操作时间短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结合ECG剂量调节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ECG剂量调节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时开启ECG剂量调节技术,最大剂量窗设在45%R-R间期,行45%R-R间期重建,并与72例行非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对照组,B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区域图像质量、第1内膜撕裂口显示情况及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CTA对所有夹层患者均作出了准确的分型,对真腔和假腔形态、夹层累及范围及分支血管情况均准确显示。主动脉根部区域评分A组为(1.40±0.59)分,B组为(2.63±0.49)分,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横断面图像上,第一破口A组显示明确51例,不明确7例;B组显示明确60例,显示不明确12例,二者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效剂量A组为(11.15±3.51)mSv,B组为(15.16±1.31)mSv,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低于B组。结论: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可选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全主动脉CTA结合ECG剂量调节技术,既能保证图像质量,充分显示主动脉夹层情况,又能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