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患者,女性,72岁,因发热、关节疼痛半年,淋巴结肿大半月于2001年12月2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半年前出现发热(体温为37℃左右)、关节肿痛.以四肢大关节为主,伴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半月前症状明显加重,四肢无力,并在颈部、腋下出现肿块,压之疼痛。发病1月前出现小便失禁,体重明显下降。既往有冠心病史。发病来无面部红斑、无皮疹,无脱发,无反复口腔溃疡,无咳嗽、无咳痰。  相似文献   
52.
定期尿激酶处理对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导管功能不良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中心对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的患者.采用定期尿激酶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周和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注入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6内瘘血栓形成的病人分别进行了外周溶栓和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方法是12例病人于内瘘的动脉端穿刺后输注尿激酶,4例病人在DSA下经动脉插管至血栓部位,灌注尿激酶,尿激酶用量为75~100万U,外周溶栓输注时间为3~4h,导管溶栓时间为45~60min。结果 12例外周溶栓病人再通6例,外周溶栓成功率为50%,6例失败,其中4例进行了插管溶栓,3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为75%,再通后的内瘘次日可行血液透析,并随访了6~44月,情况良好。结论尿激酶局部输注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4.
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长期高血压与血液透析患者增加的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血液透析患者的降压治疗在整体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的靶目标尚有争议,作者建议降压的靶目标应该个体化。选择合适的透析方式是降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多数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降压药联合控制血压,合理选择降压药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5.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快速进展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的急性坏死,感染沿深、浅筋膜快速扩散,患者常在短期内出现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表现为受累肢体或组织红、肿、热、痛、硬,又被称为"痛性红色肿胀".经血行感染的坏死性筋膜炎常起病隐匿,早期诊断极为困难[1].伴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的坏死性筋膜炎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死亡率极高,又被称为"嗜肉细菌(flesh-eating bacteria)感染"[2,3].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3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TSS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患者女,29岁,因发热、腰痛、皮肤结节于2006年4月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出现间断性发热(体温39℃),胸闷、气短及腰部疼痛,不伴吐痰,无尿急、尿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行B超声检查诊断为右侧胸腔积液,右侧肾盂积水,结核菌素试验(PPD)阳性。以“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痨治疗,患者间断发热(体温39~40℃),腰痛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57.
双重血浆分离治疗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成分分离(DFPP)对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疗效.方法对2例重危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儿进行了血浆成分分离及血液透析治疗,同时测定了分离前后的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及血清酶学的变化.结果患者的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血清酶恢复正常,随访12~18月,患者无复发.结论 DFPP对HUS有较好的疗效,与血浆置换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推荐作为HUS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肾性骨病的治疗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伦立德 《中国血液净化》2004,3(4):178-180,183
广义的"肾性骨病",是指一切和肾脏问题有关的骨病;狭义的"肾性骨病"是指发生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的代谢性骨病,可视为CRF的重要的并发症,重者可伴有多系统病变,随着我国透析人群的增加,透析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透析患者寿命的延长,我国透析患者的肾性骨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它按骨组织转运的动力学变化可分为:高转运型肾性骨病、低转运型肾性骨病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59.
伦立德  田彬  高卓  李新伦 《北京医学》2012,34(4):327-328,339
患者女,15岁,因"间断性双下肢乏力3年余"于2010年8月4日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劳累后双下肢乏力,不伴关节疼痛、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断为"低钾血症",给予补钾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好转。此后曾间断出现上述症状5~6次,血钾最低为2.2mmol/L,多因饮食差或劳累后出现。父母均体  相似文献   
60.
高卓  冯燕  张赤兵  伦立德 《中国医药导报》2012,9(8):146-147,149
目的探讨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龄组)透析耐受情况、并发症、透析充分性、营养指标以及其他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并以同一透析中心的非高龄老年患者25例作为对照(非高龄组)比较。结果高龄组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龄组(P〈0.01),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为低血压,并且透析中经常发生血流不畅。高龄组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氮清除效率(Kt/v)基本达标,但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水平均低于非高龄组(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非高龄组(P〈0.05)。结论高龄透析患者透析耐受性差,并发症多,血管通道较差,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需要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微炎症状态,提高透析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