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2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6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们放射学教研室探索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至2000年止已由传统的板书、挂图式教学全面过渡到启发式幻灯教学,获得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家庭群居爆发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与胸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20年2月3所医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0例(4个家庭),其中男性6例(中位年龄60.5岁),女性4例(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并行薄层HRCT重建,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新冠肺炎HRCT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分布、密度等特点,以及治疗前后HRCT征象变化。并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4个家庭中首例确诊病例均有武汉确诊病例或武汉疫区接触史,4例为输入型病例(占40%),平均潜伏期5 d。实验室检查中5例(5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4例(40%)淋巴细胞明显降低;8例(80%)C-反应蛋白增高,10例(100%)乳酸脱氢酶增高。10例(100%)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7例(70%)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界限大多清楚。8例(80%)累及多个肺叶,2例(20%)为单肺叶病变。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胸膜下和肺外周处,以双肺下叶为著。5例患者(50%)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9例患者(90%)病变内可见增粗细小血管影。7例患者(70%)治疗后复查胸部CT,3例(30%)原肺内胸膜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及纤维化,2例(20%)实变影转变为GGO,1例(10%)原肺内GGO消失,又出现新发GGO,1例(10%)病变范围有增大。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家庭群居爆发的特点,均可有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其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有助于治疗后患者病变动态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CP做出临床诊断和提供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3.
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诊断价值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继发性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及其在抗结核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价值。 方法 收集CT扫描图像上以肺间质改变为主,且经过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范围19~54岁[平均(29±11.4)岁]。痰Mtb涂片检查阳性者29例,余经痰Mtb培养阳性、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前后行多次CT检查,双盲法动态观察CT表现特点及其征象转归。 结果 该类型的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野(30/43),多为节段性分布,呈小片状或大片融合状,多数肺间质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清楚。CT上肺间质改变主要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树芽征、磨玻璃样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和气道壁增厚等,检出率分别为100.0%(43/43)、100.0%(43/43)、76.7%(33/43)、62.8%(27/43)、53.5%(23/43)和55.8%(24/43)。经抗结核治疗后以上肺间质性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吸收,在巩固期末(6个月)后4种征象吸收率均达93%以上。 结论 以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继发性肺结核,CT检查能够清晰客观显示该类型肺结核间质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提示性诊断并可以观察和评价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84.
MSCTA在四肢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40例行四肢 MSCTA检查的患者,7例同时行DSA检查。使用GE4层及16层螺旋CT机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传至工作 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曲面重建(CPR)4种技术进行图像重组。结果:40 例患者中,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漏3例,深静脉血栓15例,恶性肿瘤5例,外伤血管断裂术后复查3例,血管探查4例,骨 移植术后复查、前臂血管瘤、胫后动脉闭塞、左胫后动脉闭塞、膝关节骨折及外伤性肱动脉断裂各2例。本组病例检查成 功率为100%。7例与DSA进行对比研究显示,DSA只观察到与血流相关的信息,而MSCTA可同时观察到血流、瘤体、 骨组织、软组织及其结构关系。后处理技术中以VR及MIP法显示血管效果较好。结论:MSCTA创伤小,图像清晰,后 处理功能强大,有助于观察血管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四肢血管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5.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4例(15个病灶)脑转移性腺癌的MRI表现,其中9例手术证实(3例来自结肠癌,3例肺癌,2例乳腺癌,1例不明),5例已知原发癌(3例结肠癌,1例肺癌,1例乳腺癌)并伴有脑内转移,但未手术切除。T_1加权像显示有高信号的病例(提示有血肿成份)未包括在研究中。行CT扫描的病例还观察了钙化的情况。肿瘤实质强化的MR信号与脑白质比较分为低、等、或高信号。9例手术切除的脑转移癌标本均进行了常规苏-伊染色,还做了粘蛋白卡红和  相似文献   
87.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是脑梗死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也逐渐增高.梗死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脑内代谢物的变化及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提供的微观的、功能及代谢等方面的信息,综述了其在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8.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诊断(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颈内动脉与海绵窦之间的异常交通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但由于眼眶内静脉压升高所致眼球突出及球结膜血管扩张,患者常首诊眼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眼眶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1,2]。现总结10例我院CT检查发现并经DSA血管造  相似文献   
89.
快速自旋回波磁共振成象(FSE)是一种能够获得质子密度和T_2加权象的快速采集的新技术。作者比较了15例脑出血病人(5个月至81岁)在SE和FSE质子密度图象和T_2加权象(2000/80)上血肿内不同成份信号的变化情况。根据血肿在SE序列T_1、T_2加权象和质子密度图象上的表现,将血肿内成份分为脱氧血红蛋白(一般在T_1加权象上为等或低信号,T_2加权象为低信号)、高铁血红蛋白(T_1、T_2加权象均为高信号)和含铁血黄素(T_1、T_2加权象均为低信号)。同时作者还比较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b值的选取对DTI测量指标和图像质量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b值。方法随机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行DTI成像,b值的选择为0、200、400、600、800、1000s/mm^2,弥散梯度方向为6,分别测量ADC值、FA值,SNR、CNR,对ADC图进行评分,分析不同b值时的变化规律。结果5组b值获得的肾实质、皮质、髓质的ADC值及SNR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846.65、368.93、207.80和951.93,P〈0.05),随着b值的增大,ADC值变小,SNR值变小。不同b值的肾实质、皮质、髓质的FA值及CNR值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0.98、1.07、1.14和1.13,P〉0.05)。相同b值时皮、髓质ADC值和FA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图得分随着b值的增大,图像质量变差。b值取0、800s/mm^2时,ADC图的图像质量具有诊断意义,但皮髓质分辨不清晰。b值与肾实质ADC值、SNR上呈负相关(r=-0.980和-0.974,P〈0.05),而与FA值、CNR无相关(r=-0.156和-0.152,P〉0.05)。结论b值为600s/mm^2的图像质量较好,皮髓质差异容易分辨,适合于肾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